“插秧客”登上“插秧专列”去往三江平原地区。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人民网哈尔滨5月16日电 春耕时节,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广袤田野间绿意盎然、生机勃发,处处洋溢着忙碌而充满希望的气息。据统计,自2000年起,由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持续开行的“插秧专列”便如“春日使者”般穿梭往来,这趟已累计运送190余万人次的特别专列,实现了跨区域农业劳动力的高效输送,承载着无数“插秧客”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憧憬,一路见证着建三江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历程。

每年5月,暖煦的春光轻洒大地,在绥化火车站,一列贴有“插秧专列”的列车缓缓驶出站台,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插秧客”,奔赴被誉为“北大仓”的三江平原。

如今,“插秧专列”如同一条流动的时光纽带,从最初略显陈旧的绿皮车,变为如今窗明几净的空调车;从车厢内人挤人、行李堆叠的局促拥挤,到如今座位宽敞、通道畅行的舒适惬意。它见证了“插秧客”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折射出垦地合作下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家住绥化市张维乡前七村的务工人员田权,每年“插秧季”都会准时来到创业农场。田权说,他已经与农场种植户黄加仁建立了20多年的雇佣关系,每年打工20多天,这些年从未间断,在插秧结束后,他还通过用工手册找一些其它农活,增加自己收入。

“20天大概能赚1万多元”提到插秧务工之旅,田权笑容满面,感触颇深。“这些年,建三江变化太大了,每年来到这,就像回到第二故乡一样。”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三江春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插秧客”穿着雨靴,在泥泞的水田中弯腰劳作,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而今,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插秧工作变得高效而精准。

多年来,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推广新技术、引进人才,许多“插秧客”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成为水稻种植的行家里手。

崔革和刘英夫妇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从最早乘坐“插秧专列”来建三江创业农场插秧,到后来自己承包土地种植水稻,见证了建三江水稻产业的发展变迁。“插秧客”崔革说,“刚来的时候,这里的种植大部分靠人工。现在不一样了,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产量也越来越高。”在农场的支持下,夫妇二人不断学习新技术,改良种植方法,水稻产量逐年提升,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为助力“插秧客”技能升级,建三江分公司各农场积极响应,根据“插秧客”的实际需求与农业发展趋势,精心定制了实用技能的专属培训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现场示范相结合,让“插秧客”在实践中掌握操作要领,使所学技能真正落地生根,为垦地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如今,建三江分公司正大力开展智慧农场建设,从第一台水田智能化无人插秧机的应用,到拥有辐射万亩的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样板,从农业生产的粗放管理到云平台的精准管控,管理服务、产量、品牌、质量同步发力。这背后,是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场职工的辛勤付出,也是建三江人不断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插秧专列”26载,代表的不仅仅是建三江现代化大农业的变迁,是垦地合作实现跨越发展的时代印证。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科技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着建三江向更加高效的现代农业加速迈进。(尚城、高鹏飞、杜宇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