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局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发出最新提示,今天(5月16日)午后到前半夜:

华北雷雨来袭,内藏冰雹大风。晴带雨伞高防风,关注警讯随机变。


截至16日14时

多地发布冰雹预警信号


截至5月16日14时冰雹预警发布情况 来源:中央气象台网站

其中,北京市气象台于16日9时15分发布雷电橙色预警信号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冰雹黄色预警信号、大风黄色预警信号、冰雹黄色预警信号,预计16日15时至23时北京市自西向东有强对流天气,15时前后山区分散对流开始发展,傍晚前后影响城区,将出现8至10级雷暴大风,伴有分散冰雹天气。

01

感觉天气一热,冰雹就蠢蠢欲动? 从天而降的冰雹是怎么形成的?

冰雹俗称雹子,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特大的冰雹比柚子还大。

夏季或春夏之交,下垫面逐渐回暖,高空受冷空气影响,就很容易出现冰雹天气。

白天较高的气温为冰雹提供了热力驱动的上升气流,而高空冷空气与湿热气流的碰撞则构建了冰雹形成的“冰工厂”。这种“上冷下热”的剧烈对流,加上水汽与动力条件的配合,使得“白天较热,夜间降冰雹”成为可能。


具体来说,在对流活动剧烈的积雨云中,地面的湿润空气被强劲的上升气流携带至高空。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冷却,凝结成小冰晶或小水滴,这就是冰雹形成的“雹胚”,它们的尺寸通常在1至3毫米。雹胚在云中随着复杂的气流不断运动、旋转,在经过零下10℃至零下30℃的“最佳温度区”时,这里丰沛的过冷水成为冰雹生长的“养料”。过冷水滴一旦与冰雹胚体碰撞,便会迅速冻结在其表面,使冰雹不断“增重”。当冰雹的重量超过上升气流的承托能力时,便开始下落。若下落过程中地面温度较低,冰雹来不及完全融化,就会以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完成它的“诞生之旅”。

02

哪个月最容易出冰雹?

就全国平均而言,冰雹主要出现在5至9月,这5个月的总雹日占全年雹日的80%以上,其中又以6月为冰雹盛行月,而冬季是冰雹最少出现的季节。

但在不同地区,它的表现存在很大差异。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它常出现在5

至9月,6月是其喜爱的月份;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冰雹喜2至4月,3月尤甚;2至5月冰雹常造访华南、西南地区。


其中,具体到北京地区,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娜表示,一般在5月、6月,容易出现冰雹天气,是冰雹的高发期。

03

比鸡蛋还大的冰雹是怎么形成的?

咋还有“流星锤”冰雹?

因为它经历了“滚元宵”式增长!

在冰雹云中,冰晶或冻滴作为雹胚,被上升气流反复托举和降落。每经历一次循环,雹胚便通过吸附过冷水滴或冰晶,外层冻结成透明与不透明交替的冰层,最终形成多层结构的冰雹。这一过程类似“滚元宵”,直至冰雹重量超过上升气流的托举力时坠落。

常见的有球形、椭球形,也有锥形、扁圆形和不规则形,甚至还有表面带刺的冰雹。这些奇特的形状,都源于冰雹在积雨云中复杂的生长环境。

积雨云中的气流并非均匀稳定,存在着不同方向和速度的气流区域。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曹艳察表示,当冰雹在这些区域间穿梭时,受到的气流作用力不均,导致其表面冰层生长速度不一。同时,冰雹在运动过程中会与不同方向的过冷水滴、冰晶反复碰撞,部分冰晶或水滴会以不规则的方式附着在冰雹表面,逐渐形成凸起或刺状结构。此外,冰雹在翻滚过程中,水分分布的差异也会影响其形态,尖端部分更容易优先增长,最终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外形。而且,一般来说,冰雹生长时间越长、翻滚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形成不规则的形状,较小的冰雹由于生长过程相对简单,反而可能更接近球形或椭球形。


图片为2016年至2023年间收集的部分冰雹制作而成的冰雹切片(括号内为冰雹直径单位:毫米)。白色部分越多则冰雹内气泡越多,冰雹生成时的温度越低且环境中的液态水含量越低;白色部分越少则气泡越少,冰雹生成时的温度越高且环境中的液态水含量越高。来源:北京大学

04

冰雹砸车能赔吗?

很多车主都关心,冰雹砸车能赔吗?多家保险公司回复称,车辆遭遇冰雹后,如此前投保了车辆损失险,可申请赔偿。

据保险业内人士,自从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后,冰雹灾害就被明确纳入车损险保障范围。只要投保了车损险,车顶天窗、挡风玻璃被冰雹砸破照样能赔。仅投保交强险的车辆无法获得理赔。

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提示,车主在冰雹停歇后可立刻用手机拍摄全景视频,如车辆被砸,可详细记录车顶凹痕、玻璃裂纹,最好拍摄路面的冰雹堆积厚度,然后再报案。

据中央气象台

目前对流正在发展


请大家密切关注短时临近预警

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来源: 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中国气象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