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谈判前景:没有一方看好
原定于5月15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俄乌谈判,最终沦为一场充满变数与波折的外交博弈。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俄方仅派出低级别代表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这反映出俄方在此次谈判中缺乏足够的诚意。
由于双方在谈判程序以及核心立场上存在巨大分歧,原定于15日的会谈最终流产,而16日能否顺利举行,目前仍充满不确定性。对这次谈判的前景,俄乌双方及美国和欧洲,没有一方看好。
普京的“第三条道路”:以谈判之名,行拖延之实
几天前,普京提议重启与乌克兰中断三年的和平谈判,并将地点定在伊斯坦布尔——这个曾在2022年承载过失败与希望的地方,充满“回到原点”的象征意味。然而,普京的动机并不复杂:面对乌克兰及其西方盟友提出的30天无条件停火最后通牒,以及“重大新制裁”的威胁,他选择了一条“第三条道路”——以和平谈判之名,争取时间、制造缓冲、操控节奏。俄罗斯代表团仅作简短发言,称将“坚持建设性立场”,目标是“消除冲突根本原因,实现长期和平”。然而,所谓“根本原因”——从乌克兰谋求加入北约到其作为主权国家的存在——恰恰揭示了俄方真正的底线:对乌克兰国家独立的否定与领土野心 。
泽连斯基撤了:一场注定谈不下去的谈判
5月15日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结束对土耳其的访问,前往阿尔巴尼亚,准备出席翌日在地拉那举行的欧洲政治共同体峰会。航班追踪数据显示,他所乘专机于当晚19时30分从安卡拉起飞,预计于21时25分抵达地拉那。
就在离开前,泽连斯基公开表示,自己不会亲自出席与俄罗斯的谈判。他强调,实现和平的第一步应是“无条件停火”,并呼吁各方展现诚意。至于谈判具体时间,他坦言并不确定是15日还是16日,但确认乌克兰代表团将继续停留在伊斯坦布尔。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当天公布总统令,正式确认乌方谈判代表团阵容。代表团由国防部长鲁斯捷姆·乌梅罗夫率领,成员共12人,来自安全局、总统办公室、外交部、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对外情报局和国防部情报总局等关键部门。
泽连斯基此次访问土耳其,实际上是一种“将计就计”的外交策略。他明知普京不会亲自出席,却依然高调推动会谈进程,既展现乌克兰的诚意和果决,也借机反制俄方“低规格”出席的姿态,更关键的是,向美国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乌克兰从未拒绝和谈。
乌方派出的谈判团队规格明显高于俄方,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战略姿态。分析认为,泽连斯基此举不仅是对莫斯科的外交反制,更是一次对华盛顿的舆论布局。他试图预先封堵特朗普可能的指责,同时压制美国国内的亲俄声音,稳住对乌援助的政策与公众支持。
卢比奥态度鲜明:“突破,需等特朗普与普京会面”
美国国务卿马可·卢比奥的表态更是点破关键。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他对媒体表示,自己不会参加周五的俄乌谈判,并明确指出:“除非特朗普与普京面对面,否则我们不期待会有任何突破。”卢比奥还透露,美国仅会派出低级别代表旁听,并强调此次行程原本是为出席北约会议,“只是因为我们被告知,可能会有俄乌直接接触。”他坦言:“这不是我们希望的层级。也许我错了,但我不认为会有实质性进展。”卢比奥这番话传递出三重关键信号:普京既然未亲自出席,谈判本身就缺乏解决问题的实质可能,因此,美方对本轮和平谈判并不抱任何期望;美方仍在筹备美俄首脑会谈。
伊斯坦布尔不过是表演场,幕后博弈才是真战场
如今的“和平进程”,节奏牢牢掌握在莫斯科手中:俄罗斯不急,美国观望,乌克兰被动,土耳其充当舞台,而真正拥有决定权的,是普京和特朗普两人。普京对与特朗普同台仍持观望态度,担心国内舆论对“出镜会谈”的政治反弹。而特朗普一句“Nothing will happen unless I meet with Putin”(“没什么会发生,除非我和普京见面”),正中普京下怀——只要尚未“总统对总统”,克里姆林宫就可以不受掣肘地推进前线部署 。
眼下的伊斯坦布尔,更像是一场具有象征意义的外交排练,而非真正的谈判:
对俄罗斯而言,这是拖延时间、制造分歧、操控舆论的机会;
对乌克兰而言,这是向特朗普展示“我们有诚意”的必要动作;
对特朗普而言,这是“主导和平”的剧本预演;
而对整个西方世界而言,这是一场必须关注却难以掌控的拉锯战。
正如一位前俄罗斯外交官所说:“在普京眼中,只有大国能决定小国命运。”泽连斯基再如何努力,也难以被普京视为对等谈判对象。而真正的“平等对话”,或许要等到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后,才可能登场 。
你怎么看?这场伊斯坦布尔谈判,是和平的曙光,还是又一次政治作秀?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记忆弹窗
直击硬核事实,穿透底层逻辑。
405篇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