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第五批制度创新经验。会议现场,来自河北的干部孙大鹏坐在台下,认真进行记录。

河北干部为何出现在沪苏浙交界处?原来,在中央区域办指导下,示范区制度创新经验推广落地工作全国培训班在这里举办。同样聚焦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约5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体化”干部已经集中学习一周。

在京冀两省交界处,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共同组建部门、抽调干部,组成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的机构设置很相似。”孙大鹏便是通北示范区执委会成员,他已经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非常熟悉:“去年就来了两次了,今年又来一次。”

记者采访时,路过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部长刘伟和孙大鹏打招呼,显得颇为熟络:“我们互动一直很多,经常互学互鉴。”

去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对实施效果较好、具备一定复制推广价值的一体化制度创新经验,开展常态化总结推广工作,有序向社会公开发布,并供长三角其他地区和全国有条件地区参考借鉴。此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布跨省域综合性协同立法、行政执法跨省域“类案参照”、跨省域警务协作、跨省域功能区开发建设管理、清单式项目化压茬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5项制度创新经验,相关成果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在跨省域功能区开发建设管理方面,方厅水院作为沪苏浙两省一市交界处的标志性跨域建筑,将于5月底竣工。建设过程中,初步形成跨域项目“一体化立项、一体化审查、一体化审批、一体化招标、一体化监管”五位一体审批新模式,为其他毗邻区域跨域共建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

另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清单式项目化压茬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先后发布五批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共63个项目,涉及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养老、交通、政务服务、综合应用等九个领域。示范区这一创新探索在全国其他地区得到复制推广,比如四川省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连续印发了三批同城化便捷生活行动事项清单。

据了解,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信用管理、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等“8+N”重点领域,累计推出154项制度创新成果,共有57项制度创新经验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原标题:《河北干部在沪苏浙交界处学习一周,学到了什么?》

栏目主编:陈抒怡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巩持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