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已至,广大市民十分关心“茂名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是否有提升”“各大水浸点是否有改善”“施工道路何时才能恢复通车”。在茂名市城区排涝通道改造工程(一期)项目部和茂名市中心城区(北组团)城市内涝治理(一期)项目部,两个项目部负责人介绍:“目前,城区工程箱涵管网累计完成总进度94%,已完工的路段在最近一次暴雨中已体现出明显的治理成效……” 众所周知,要解决城市街道“水浸”问题,不仅要治理内涝,还要加强排涝能力,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彻底解决困扰市民多年的“水浸街”难题。因此,茂名将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分为城区排涝通道改造工程(一期)和中心城区(北组团)城市内涝治理项目(一期)。两项工程自去年启动以来,施工方加紧作业,中心城区十多个施工点位全面推进,全力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排涝主动脉升级增效
排涝通道改造是内涝治理的基础工程,通过完善主干排水系统为局部治理提供支撑。茂名市城区排涝通道改造工程(一期)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茂名市中心城区,项目建设的目标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解决茂名市城区低埒河、矿西河、3号湖、黄竹沟等片区洪涝问题,提高区域内涝防治水平,满足30年一遇排涝需求。 “项目围绕中心城区排涝河道、缓冲湖、道路排水管网,通过增大排涝断面、增设排涝泵闸、改扩建排涝泵站、清淤疏浚等措施完善排涝主通道,以满足城区排涝需求。”项目部负责人介绍,项目建设内容涵盖了低埒河治理、三号湖排涝通道、茂名大道至人民广场地下泄洪渠治理、黄竹沟治理、矿西河北斗星内涝点、南香河治理等6大子项目。23个小子项工程涉及“三湖、四河、五路”排水改造。
在项目新建改造的6座泵站中,位于新湖公园西侧的3号湖泵站已于4月25日完成改造并投入试运行,排水流量从18.9立方米/秒提升至60立方米/秒,效率提升超3倍。同时,泵站还采用“自排+强排”双模式,有效解决中心城区排涝难题。
此外,箱涵的设计则采用了“扩容+分流”,对比以往直径1.2米的旧管道,新建方形箱涵最大截面积达14平方米,契合了相应区域的排水流量需求。
目前,整个排涝通道改造工程已进入施工冲刺阶段,排涝能力大幅提升,民生效益逐步显现。
内涝痛点治理显成效
内涝治理是根据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聚焦在“点”上解决问题。茂名市中心城区(北组团)城市内涝治理项目(一期)以城市内涝点整治和消除为基础,统筹排水管渠设施、雨水行泄通道构建、源头减排设施建设等,解决局部内涝点积水问题。 该项目建设内容涵盖官渡一路排水改造工程、文明北路易涝点治理工程、官山二路和三路行泄通道建设工程、低埒河河道引流工程、高山铁路桥底易涝点治理工程、彭村电排站引水渠衬砌工程和小东江两侧闸口改造工程。
其中,安装箱涵涉及的路段包括人民中路、官山二路、官山三路、官山四路、官渡一路、站北二路、站北一路和茂化快线辅路,箱涵总长3830米;雨污水管道改造路段为文明北路(雨水)、官山一路(污水)和官山二路(污水),管道总长1430米。
据内涝治理(一期)项目部负责人介绍,尽管项目尚未全部完工,但建成的排水设施已经在发挥作用。在5月降雨实测中,官山二路和三路、官渡一路等已贯通路段无明显积水现象,茂名石化活动中心等旧易涝点未出现水淹,内涝治理工程成效初显。
加快施工缓解出行压力
当前,茂名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各路段施工仍在有序推进。城区排涝通道改造工程(一期)和中心城区(北组团)城市内涝治理项目(一期)的项目负责人均表示,将加快推进城南路、金城路等主要道路的管涵及路面恢复施工,尽快完成排水管道安装并恢复交通;加速推进双山一路至五路十字路口箱涵施工贯通,恢复交通;加快矿西河箱涵施工,完成矿西河、黄竹沟泵闸设备安装;推动文明北路、站北一路主要道路管涵及路面恢复施工。
据了解,目前双山五路、双山四路、人民中路、官渡一路、官山二路等路段已恢复正常通行。双山一路、二路和城南路等除路口位置外市政主干道正在收尾施工,届时将全面还路于民,有效缓解市民出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