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李华(化名)怎么也没想到,
自己一直忽视的血压管理,
最终让她躺进了ICU(重症监护室)。
李华是小学辅导老师,平时工作忙碌,生活不规律。尽管父亲有高血压病史,她也患有高血压,但李华自恃年轻,从未重视血压问题。
事发当天,李华正专注地为学生讲解题目,突然感到头部像要裂开般剧痛,紧接着胃里一阵翻涌,随后晕倒在地。学生家长发现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李华被紧急送往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急诊室里,李华的血压数值高达220/130mmHg,头部CT显示,她的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30ml。最终,李华被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
由于出血量较大,且李华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医生当即行血肿清除术,术后她被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
(网络图)
医生了解到,发病前,李华从不规律服用降压药,饮食上偏爱高盐零食,熬夜备课更是家常便饭。“我年轻,身体扛得住”的侥幸心理,导致她的血压失控,最终引发脑出血。
康复过程中,李华开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并定期监测血压,如今血压控制得相对平稳。
近年来,青年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福建卫生报公益药师、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王凌指出,这一现象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如长期精神紧张、生活饮食不规律、肥胖、缺乏运动等。此外,年轻人对高血压的认知不足和治疗依从性差,也使得高血压在年轻人群中更容易被忽视和延误治疗。
▲点击进入“福建卫生报健康+”小程序,1v1咨询专业药师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是指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王凌强调,血压控制不佳会导致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系统损害,以及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脑血管疾病,甚至可能引发肾脏损害、视网膜病变等,还可能加重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风险。
针对青年群体特点,王凌给出以下建议:
01
精准监测:识别高血压预警信号
青年群体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测量,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如果家族有高血压病史,可以定期在家中自我监测血压。
青年高血压患者,日常要选用经过认证的电子血压计,早晚各测2次,记录变异系数;定期到医院进行血压监测和随访,一般每1-2个月随访一次。
02
生活方式:开启"降压处方"
低盐、低脂饮食:每天摄入的盐量不超过5克,可以用香料、柠檬汁、醋等调味品来替代盐;减少动物脂肪和油炸食品的摄入,增加钾、钙、镁的摄入;戒烟限酒。
适当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每天进行30分钟的快走),搭配2次力量训练(深蹲、俯卧撑等),维持健康的体重,BMI控制在18.5-23.9kg/m²。
避免熬夜: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03
提高治疗依从性
许多青年患者认为服药会产生依赖,实则随意停药更为危险。此外,擅自调整药物剂量会导致血压剧烈波动。为提高治疗依从性,王凌建议,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可倾向服用方便的长效降压药,此类药物每天只需服用一次,能有效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降低漏服风险。
此外,青年患者可通过手机闹钟、智能药盒等工具辅助服药,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确保用药安全。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李婷
编辑:李子
审核:黄美辉、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