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石晟绮
5月14日,在2025年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期间,济南市城乡水务局组织媒体采风活动第二站走进莱芜区节水产业园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以下简称“济南炼化公司”),探访节水产业发展与再生水利用的创新实践之道。这场绿色转型的探索,不仅展现了济南作为北方缺水城市破解水资源瓶颈的智慧,更以产业链创新和龙头示范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再生水利用工程:
再生水利用量达到70万吨/日
在济南炼化公司,再生水利用工程正以科技之力改写传统工业用水逻辑。项目通过“超滤+反渗透”双膜技术,将城市再生水深度处理至电导率≤50µS/cm的高标准,每日输送1.5万立方米软化水,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这一创新不仅实现年替代地下水300万吨,更通过系统优化,使深井泵与双膜系统年节电超220万千瓦时,降本约200万元。更具突破性的是,再生水被引入除盐水站后,制水效率提升4%,盐酸、液碱消耗量锐减50%以上,年减少化学品使用近2000吨,从源头破解了工业排水含盐量高的难题。“再生水利用项目让企业内部实现‘盐平衡’与废水达标排放的双赢,这是央企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切实行动。”中石化济南分公司公用工程部书记公维伟表示。
“2022年,济南成功申报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2024年,入选国家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重点城市,成为山东唯一国家‘双试点’城市。”济南市城乡水务局节水办副主任邬亮表示,济南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济南市再生水利用工作的意见》,编制印发了《济南市再生水利用规划》,实施了全福河、腊山河、华山湖等河湖再生水补水工程,中石化、黄台电厂等工业企业再生水利用工程,在重点道路沿线布设市政再生水取水点,建成全市首个再生水洗车示范基地,进一步理顺再生水管理体制、建立再生水激励机制,不断扩大再生水利用场景和领域,2024年,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70万吨/日。通过试点建设,到2025年底,60%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将达到地表准四类标准,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50%以上。
莱芜节水产业园:
40年积淀铸就产业高地
如今,节水产业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南目前已形成了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及园区,如主营智能水表制造的力创科技公司,以众多小微企业组成集聚式发展模式的莱芜节水产业园等。
在具有近40年发展历史的莱芜节水产业园,一条覆盖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的节水产业生态链跃然眼前。作为全国节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这里聚集企业700余家,年产值达60亿元,产品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力创科技有限公司,其营销总监孙吉鹏介绍说,他们以自主核心芯片技术引领水、电、热、碳等计量行业发展,走在同行前列;公司主导制定了我国首个高压电能表国家标准;研发的超声波测量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品广泛应用于新疆、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为实现节水及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在山东淋垚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里已构建起涵盖农业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气象土壤信息在线监测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同在产业园的山东鸿源润通节水灌溉有限公司,其生产的各类节水灌溉器材可媲美世界一流大厂的滴灌产品。据莱芜水发集团山东深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魏军峰介绍,公司主导研发的节水产业大脑平台,已整合50余家节水企业入驻,提供数字集销、云仓物流、设计施工、金融超市等全链条服务,有效打通了节水产业上下游供需通道,为产业集群发展拓展新空间。
记者了解到,当前济南正科学确定全市节水产业布局,加大对优势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扶持培育,推动节水产业集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
全域节水战略:
2300余家企业共绘绿色蓝图
济南的节水版图远不止于此。全市2300余家节水产业企业,涵盖农业节水、工业废水处理、智慧水务等九大领域,形成年产值超150亿元的产业矩阵。水发集团、力创科技积极推进省级节水技术创新中心建设,9家企业入选山东首批节水产业重点企业名录,在漏损控制、再生水回用等领域树立标杆。
据了解,随着《济南市节约用水三年行动方案》落地,济南力争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全域节水、泉城节水”之路,为北方缺水城市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从一滴再生水的循环重生,到一条产业链的蓬勃崛起,济南用创新诠释了“节水即发展”的深层逻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