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汶川之殇 筑就生命防线
土木系 晏学成
晏学成同学进行国旗下演讲
敬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土木建管系大一学生晏学成。
晨光初绽,红旗漫卷。站在猎猎风中仰望这抹中国红,我的思绪却回到了十七年前那个地动山摇的午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的震波不仅撕裂了巴蜀大地,更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刻下一道永恒的伤痕。十七年过去,山河已复,家园重建,但那份痛楚与坚韧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仅是为了缅怀逝者,更是为了铭记教训,传承责任。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我们的肩上扛着的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重量,更是千万生命的托付。每一张图纸的绘制,每一个数据的计算,都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危,都承载着生命的重托。
今年寒假,我曾随支队前往都江堰市实践调研。期间我遇到了两位网约车司机——他们都是汶川地震的亲历者。其中一位司机当时在上体育课,幸免于难,但同校其他班级的同学都不幸遇难;另一位司机则失去了自己的幼女。他们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在废墟中伸出的手,那些在黑暗中坚持的生命,那些在绝望中依然挺立的脊梁,都在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汶川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也是一堂深刻的课。近7万人遇难,37万余人受伤,无数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建筑安全的重要性。那些在震中屹立不倒的学校、医院,成为了生命的庇护所;而那些瞬间坍塌的楼宇,却成了埋葬希望的坟墓。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土木工程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是设计出美观的高楼大厦,还是建造出经得起考验的安全家园?答案不言而喻明。我们的使命,是用科学的力量筑起生命的防线,用严谨的态度守护每一份平安。
今天,不仅是汶川地震的纪念日,也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防震减灾,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行动。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如应县木塔、故宫太和殿,以其柔韧的特性在多次地震中幸存;而现代科技则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地震,设计出抗震等级更高的建筑。同时,防震减灾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每个人都具备防灾意识,才能在灾难来临时减少损失。
土木工程不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人文的关怀。在汶川地震后,中国的建筑规范进行了全面修订,抗震设防标准大幅提高。新一代的土木工程师正在用BIM技术、智能材料、绿色建筑理念,打造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城市。与此同时,技术再先进,也不能忘记以人为本的初心。我们设计的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家庭的温暖、孩子的欢笑、老人的安宁。因此,我们要在工程中注入温度,让冰冷的混凝土成为温暖的庇护所。正如林徽因先生所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结构的稳固,更是心灵的安顿。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这一代土木人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要铭记汶川的教训,将防震减灾的理念融入每一份设计、每一次施工。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经验,也要敢于创新,用科技的力量推动行业进步。同时,我们也要传递这份责任。可以通过志愿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防灾知识;可以通过科研项目,探索更高效的抗震技术;可以通过日常学习,夯实专业基础。每一个微小的努力,都可能在未来挽救无数生命。
同学们,今天的红旗格外鲜艳,因为它浸染过汶川的泪水,也飘扬着新生的希望。作为土木建管系的学生,我们不仅是未来的工程师,更是生命的守护者。让我们以专业为盾,以责任为矛,在防震减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十七年前,汶川的废墟上开出了生命之花;十七年后,让我们用知识与行动,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这个世界的安全与美好贡献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文案 | 晏学成
图片 | 土水学院
排版 | 赵明波
审核 | 付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