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细看史料就会发现,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还是颇有“春秋遗风”的,有时候真的是兵对兵将对将,比如关羽万马军中刺颜良,颜良的护卫就没有出手阻拦,吕布在长安城下与郭汜单挑,也是事先约定好的,郭汜战败落马,吕布也没有补枪:“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记录吕布郭汜单挑的,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当时他就在长安城头观战——少年王粲在蔡文姬父亲蔡邕府上作客,也被董卓从东都洛阳裹挟到了西都长安。

既然三国时期确有斗将之说,那么《三国演义》的描述就不是纯属虚构了,比如汉末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四次单挑中最早的神亭岭之战,在《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四》中也有详细描述:“(太史慈)独与一骑卒遇(孙)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三国演义》的描述更加详细:“纵马横枪,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乃佯输诈败,引孙策赶来,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策一枪搠去,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马不知走的哪里去了。两个弃了枪,揪住厮打,战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

从马上打到地下,孙策的十二部将(史书说十三,小说里是十二)摆脱或击杀了“曲阿小将”后赶来,跟刘繇派来接应太史慈的一千兵马展开混战,孙策和太史慈重新上马持枪,却再也没有机会单挑,于是那场单挑演变成了双方从添油到主力尽出的准决战,刘繇和周瑜倾巢而出,一直打到时近黄昏,风雨暴至,两下各自收军。

第二天双方再战,就像今天的印巴之战一样,“两军呐喊,这边夸胜,那边道强”,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神亭岭下那场单挑,其实是孙策赢了,太史慈输了,这一点孙策也十分清楚,所以他不想再打了:太史慈想找回场子,孙策却在程普主动请战的时候借坡下驴袖手旁观。



明明是孙策在第二天失了锐气,为什么说头一天他能赢?这我们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当时双方都没了战马长枪,战袍撕得粉碎,铠甲自然也早就卸掉了,这时候谁手中还有兵器,谁就可能赢——双方武功不相上下,谁手里有家伙,谁的赢面就会更大。

孙策拔走了太史慈背后的短戟,而太史慈手里只有从孙策脑袋上薅下来的头盔,孙策持戟击刺劈砍,太史慈只能用头盔当盾牌,三两下或许支撑得住,时间长了,就会像武安国被吕布一戟砍断手腕一样,不死也得伤残。

孙策的武功可能跟太史慈不相上下,但是神亭岭单挑的时候,运气是站在孙策一边的,如果哪位读者不信,可以找一个朋友,一方拿棍子,一方拿安全帽试一下,就知道那场单挑最后的赢家是孙策还是太史慈了。



武功比拼变成胡抡乱打,那自然是谁手里的家伙好谁的赢面大,比如潼关渭水许褚赤膊战马超,那就明显是许褚占便宜——两人打到最后,也是全无章法,马超的长枪被一撅两断,许褚那半截是有枪尖的:“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

要不是曹操太在意许褚的安危而派夏侯渊曹洪上场搅局,再打下去危险的其实是马超而非许褚,因为当时两人已经使尽浑身解数,头脑可能也不太清醒,就是看谁的力气更大、运气更好、抗击打能力更强,许褚力大无穷皮糙肉厚,挨几枪杆问题不大,马超被许褚捅上一枪,或被枪尖扫到,不死也得重伤。

罗贯中之所以没有让那场单挑出现胜负,是因为在史书中马超输了,罗贯中为了实现《三国演义》三分虚七分实,也不能改得太离谱——马超后来归了刘备,在“尊刘贬曹”的原则下,罗贯中不能让他输,而史书中是许褚赢了,所以他在小说中也不能输。

根据小说分析,马超输的可能性极大,在《三国志》中,许褚赢得很彻底,并且因为此战而从校尉晋升为“武卫中郎将”。



说马超在潼关输给了许褚,只有读过正史的才会相信,说马超在葭萌关输给了马超,赞同者就比较多了:江湖中两个高手持剑对决,先放暗器的那人肯定是要输。马超在与张飞枪矛并举疆场厮杀的时候,先用飞锤偷袭,显然是知道在枪法上赢不得张飞。

如果马超是用弓箭攻击张飞,那还不算不讲武德,因为骑射原本就是大将必备技能,弓箭也算正大光明的武器,起码拉弓的时候,已经算是给了对方警示,而偷偷扔锤子,就不太好防备了。

即使仅以《三国演义》为依据,也是张飞赢了马超输了:头一天马超先扔锤子偷袭,第二天张飞要求再战而被刘备诸葛亮阻止,马超无人阻止也没有前来挑战,说明他对战胜张飞已经毫无信心。

马超这个人,可能是胆气有些问题,他在潼关曾被许褚一瞪眼一声吼吓退,在葭萌关打不赢张飞,既不进也不退,看起来就像等着刘备来“招安”。



许褚是曾与吕布大战二十回合而没有败的,在汉末三国时期,单挑吕布而不死不伤的只有三个人,那就是公孙瓒、张飞、许褚,夏侯渊典韦与吕布是单挑还是混战,小说也没写清楚,但许褚能在吕布方天画戟之下大战二十回合,又在其他人帮助下击败了吕布,说他能击败马超,确实也不是过分拔高。

许褚和马超谁输谁赢有争议,关羽瞧不起黄忠却是真的,后来蜀汉加封五虎上将(史书中为四方将军),关羽就极度不满,认为黄忠没资格跟自己相提并论。

在史书中,刘表的中郎将、曹操的假行裨将军是跟韩玄一起投降的,并没有与关羽战长沙,小说里那场单挑,看起来是不分胜负,实际上黄忠在第二天就输了。

马失前蹄不是有效的借口,那只能说他骑术不精,如果他不摔下马,也可能被关羽用拖刀计“背砍赢之”——从关羽诈败、黄忠追赶那一刻起,黄忠就败局已定。



后来的定军山之战,黄忠阵斩了夏侯渊,关羽肯定会很后悔没有在长沙将落马的黄忠一刀两断,这才让三弟和“三弟妹”颇为伤心。

赢就是赢,输就是输,战马是装备的一种,运气也是实力的表现,太史慈丢了短戟,马超被撅断长枪,黄忠马失前蹄,都给了对手可乘之机,虽然那几次单挑看起来不分胜负,但实际上他们的对手已经胜券在握。

当然,说孙策赢了太史慈、许褚张飞赢了马超、关羽赢了黄忠,肯定会有人不同意,于是咱们最后的问题就出来了:在字面上看,似乎是孙策、许褚、张飞、关羽胜算较高,那么在您看来,汉末三国时期这四场著名的单挑,如果没有外力干扰,再打下去谁能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