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事!明明被巴基斯坦揍得挺惨,可印度偏要在国内大摆“庆功宴”,还邀请了全球七十多个国家的驻印武官参加“聚会”,听印军将领讲述对巴基斯坦的“巨大胜利”。

另一边,本该最了解真相、也是印巴冲突中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却连请柬都没收到。印度刻意避开中国究竟是何目的?这场胜利,还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胜利巡演”的黑色幽默

要说脸皮厚,莫迪大概是唯一能和特朗普坐一桌的。

5月7日凌晨印度空军搞夜袭,结果被早有准备的巴铁直接赶下来6架战机,连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阵风战机都被打成了零件满天飞。



按常理早该躲起来舔伤口,可5月13日,印度全境挂满“无人机如稻草坠落”的标语,莫迪政府宣布开启为期10天的“朱砂行动胜利巡演”,首都新德里的街头,军乐队奏响凯歌,巡游花车上摆着击落“敌机”的模型。

最绝的是印度国防部公布的战损数据:无人机战损78:553,防空系统0:1,就这还敢吹“全程碾压”,估计三哥统计战果时,被击落的自家飞机可能都算作“成功消耗敌方弹药”了。



然而讽刺的是,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在全国讲话中晒出残骸照片,证实击落5架印军战机,其中包含3架号称"南亚最强"的阵风战斗机。

这种战场现实与简报会"零伤亡"的叙事形成魔幻反差,恰似莫迪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演的"皇帝的新衣"。



“不请中国”的三重算计

刻意回避中国,暴露了莫迪政府的三重焦虑:

第一,军事遮羞!巴军在此次冲突中使用的歼-10CE战机、红旗-9BE防空系统等中国装备表现碾压印度高价进口武器。印军“阵风”战机单价超2.4亿美元,却被单价仅8000万美元的歼-10CE击落,残骸上清晰可见PL-15E导弹的穿透痕迹。若中国代表在场,印度精心编造的“技术优势”谎言将当场破产。



第二,地缘孤立!中巴经济走廊穿过冲突区域,印度担心中国借机介入克什米尔争端。更关键的是,中方在冲突爆发后明确呼吁“通过对话实现持久停火”,并宣布对印度产农药加征166.2%反倾销税,用经济手段敲打印度。不邀请中国参会,实为回避直面战略威慑。



第三,国内甩锅!印度GDP增速从2024年的7%暴跌至5.2%,农民开着拖拉机包围总理府,莫迪急需用“外交高光”转移矛盾。通过营造“国际社会支持印度”的假象,掩盖因军事失利导致的民族主义情绪崩塌。



说白了,印度自己也明白,这次印巴冲突,中土两国一直的态度都是劝和促谈,呼吁双方保持冷静,别把事儿闹大。但在印度看来,这种“各打五十大板”多少有点拉偏架的意思,总觉得是在暗戳戳地帮巴基斯坦说话。

万一在吹风会上,中土两国的武官不给面子,冷不丁地追问几个关键性的细节,或者更绝一点,直接掏出点巴基斯坦那边提供的情报来当场对质,那印军可就真成了国际军事圈里的大笑话了。所以啊,干脆眼不见心不烦,不请你们,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自导自演的“印度式赢学”

这种关起门来自己哄自己的“鸵鸟政策”,恰恰把印度的底气不足给暴露得一览无余。真要是打了实打实的胜仗,那应该是锣鼓喧天,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尤其是那些可能对你心存疑虑的大国,更要赶紧请过来“亲眼见证”、“以正视听”才对路。现在这么一搞,反倒更让人觉得,印度嘴里的这份“辉煌胜利”,恐怕是掺了不少水分,根本经不起细细推敲和琢磨。



要理解印度这种近乎于偏执的“胜利叙事癖”,就得往深里挖挖印度社会的一些独特之处。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族构成复杂得像一碗八宝粥,宗教信仰更是五花八门,再加上沉重的历史包袱,整个国家在构建认同感这件事上,就有点“先天不足”的劲儿。

莫迪总理上台后,使劲儿推印度教民族主义,想用宗教这根绳子把整个国家都捆结实了,但这招儿,搞不好反而会让内部本来就存在的裂痕越撕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国崛起”的梦想,几乎成了印度社会上上下下为数不多能达成共识的“共同语言”。为了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个梦想,为了维持内部那点儿摇摇欲坠的凝聚力,印度社会就特别需要一种能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或者说,一种独具特色的“印度式赢学”。

不管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先在口头上、在宣传上把胜利的旗帜高高打起来再说。这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一种策略,更像是一种弥漫在整个社会中的集体心理需求,一种自动调节内部和外部矛盾的奇特机制。



“赢学”调门越高,暴露的问题越多

所以我们就经常能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印度越是在某些方面受了挫折,它那种“赢学”的调门反而会拔得越高,声音也越大。

远的不提,就说2019年那次,印度空军的一架米格-21战斗机被巴基斯坦给打下来了,飞行员阿比南丹还成了人家的俘虏。即便场面如此被动,印度也硬是能反过来宣称自己“成功反杀”了一架巴基斯坦的F-16战斗机,还把被俘归来的阿比南丹塑造成了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又是授勋又是嘉奖。



这次所谓的“朱砂行动”,根据一些坊间传闻和分析,印度的损失可能比上次还大。那庆祝胜利的动静自然就要搞得更隆重、更热闹才行,简直是一场席卷全国的狂欢盛宴,生怕全世界不知道他们“又赢了”。

这种“丧事喜办”的传统艺能,短期内看,似乎确实能起到一些作用,比如安抚一下国内那些情绪激昂的强硬派,给政府的脸上贴点金,甚至还能暂时降低一下冲突进一步升级的风险,毕竟“我都宣布胜利了,还打什么打”。



吹大的牛皮,迟早有破的一天

说到底,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它如何花样百出地宣称自己取得了多少次胜利,而在于它如何坦然地面对每一次失败,如何从一次次的挫折中汲取教训,如何脚踏实地地去解决自身发展中以及与邻国相处时存在的那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如果新德里始终跳不出这种“印度式赢学”的思维怪圈,不能以一种更加务实和清醒的态度来正视地缘政治的复杂现实,恐怕只会把自己和整个南亚地区都拖向一个更加危险的境地。



到那个时候,那些被吹得五彩斑斓的“胜利泡沫”,轻轻一戳就破了,最后丢的还是自己的脸面。

真正的尊重和地位,从来都是靠实实在在的实力和令人信服的智慧赢得的,而不是靠嗓门大、会吹牛就能吹出来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