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48岁突然在北京去世,这导致毫无准备的储君朱瞻基花了22天时间才匆匆从南京赶北京即位。
22天,是大明帝国最高权力的真空期,当时朱瞻基的9个弟弟都在北京,难道他们没有一点夺位的心思吗?
事实是9个人确实没有任何异动,而是团结一致以防任何的风吹草动,等着朱瞻基回来即位。
朱瞻基在位不到10年也驾崩了,他死的时候,太子不到9岁,主少国疑,朝廷上纷纷传言:太后要立一个年长的王爷继位。
然而,朱瞻基年长的弟弟们,依然老实本分,无人抢夺王位。这些王爷们为什么这么老实呢?
第一,朱瞻基当储君时间长达十四年,地位牢固。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对朱标偏爱有加,储君地位稳如泰山,没人敢于他争夺太子之位。
朱棣登基后,却表现出对长子朱高炽的厌恶,更喜欢次子朱高煦,从而让朱高煦有了异心。试想,如果朱棣始终站在长子一边,次子是轻易不敢有夺嫡的想法。
罕见的例外是玄武门事件,但那是因为李世民的实力太强了,唐朝的一半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普通王子不具备李世民的条件。
让我们再看看朱瞻基的弟弟们朱瞻基从永乐九年当皇太孙,朱高炽登基后,任命他为太子。朱瞻基总共担任了14年的王储。
朱棣在世时,对朱瞻基偏爱过于明显。他任命他不喜欢的长子的儿子为皇太孙,部分原因是为了让朱瞻基将来成为皇帝。
朱瞻基在12岁时成为皇太孙。在历史上,当太子在世时,皇帝通常不会任命皇太孙。朱棣亲自率领朱瞻基赴战场,为他组建了一支年轻的军队,并帮助他培养了自己的班底。
此刻,就连王储朱高炽也不敢说要换了朱瞻基,更不用说朱瞻基的弟弟了。他们只是普通的皇子,怎么敢有篡位的念头?
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甚至在登上王位之前,就将东宫的印章交给了朱瞻基,并告诉他的大臣们:“过去,当我掌管朝廷时,继承人的地位长期不确定,讨论也很激烈。我们现在就定下来,把东宫图章交给朱瞻基,何必费心讨论,看谁又敢妄议!”
两代皇帝坚定地站在朱瞻基一边,大臣们并不愚蠢,他们自然会支持朱瞻基。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的弟弟们既没有勇气也没有条件夺取王位。即使他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他们也可能找不到支持者。
毕竟,他们只是一群在深宫长大的王孙,很少有机会与政府互动,也没有自己的影响力。没有皇帝的默许和支持,普通王子和孙子不太可能对皇帝青睐的继承人构成威胁。
毕竟,历史上有多少像李世民这样有逆天能力的王子?对于朱瞻基的弟弟们来说,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顺从朱瞻基,朱湛登基后,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
第二,外面有个强敌朱高煦。兄弟们需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做了20年的太子,大部分时间都受到弟弟朱高煦篡位的威胁。朱棣一直不喜欢朱高炽,认为他太胖了,不能骑马,性格也不像他自己。他更喜欢英雄朱高煦。
在京南时期,朱高炽留在北平守卫主营,而朱高煦则跟随朱棣进行南北远征,多次救了他的命。朱棣曾对朱高煦做出了鼓励性的暗示:朱高煦将来有机会成为王储。
然而,朱棣即位后,出于实际考虑和对孙子朱瞻基的偏爱,仍然让朱高炽当太子,背叛了他对朱高煦的承诺。野心勃勃的朱高煦自然拒绝保持沉默。
他拒绝听从朱棣的命令前往封地,坚决留在京城培养势力,觊觎太子之位。朱棣一直对朱高炽不满,很高兴看到朱高煦留下威胁太子。
朱高炽曾被陷害,东宫的许多官员都被监禁。自古以来就被废黜的太子有好结局的几乎没有。朱高炙家还是有2个储君,一旦失势,铁定没有好下场。朱瞻基的弟弟们虽然很少接触政治,但也熟悉古籍,知道这个道理。
朱棣欢朱瞻基,是他们家族稳定地位的重要筹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紧紧围绕在朱瞻基周围,他竞争是无疑是自绝生路。
聪明的做法是尽最大努力让朱瞻基更受朱棣的青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住荣华富贵。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远在南京,造成了首都的权力真空。
如果朱瞻基的弟弟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这是最好的机会,他们可以趁机采取主动,阻止朱瞻基返回北京。不过,此时朱高煦也不想让朱瞻基回北京。
虽然他在乐安,但他保持警惕,派人监视首都,等待正式反叛的合适时机。如果此时,朱瞻基的弟弟在京城闹事,导致朱瞻基后院起火,朱高煦会趁机起事。
所以,即使是朱高炽的世系也不会有好的结局。朱高煦登基后,不会放过他们。毕竟,朱高炽的每一个儿子。他们的身份比朱高煦更正统,继承权更高。
所以,只要朱瞻基的弟弟们只要不是愚蠢透顶,他们就不会在这个时候惹麻烦。他们只会尽最大努力稳定局势,帮助朱瞻基稳定后方,这样他才能尽快安全返回,登上皇帝的宝座。
第三,朱瞻基温和削藩,使藩王们没有反抗的力量。很多人都知道,建文皇帝朱允炆登基后,大力减少封地,反而迫使朱棣走入死胡同造反,自己失去了王位。
很多人说朱允炆不应削藩。然而,明朝早期的大多数藩王都拥有强大的军队,足以威胁王位。除了朱元璋,任何坐在宝座上的人都会被削弱他们的实力。
朱棣本人以藩王身份成功夺位。登上王位后,他继续致力于削藩。朱瞻基继位并解决了朱高煦的问题后,他也继续削藩。然而,他并不像朱允炆那样激进,方法要高明得多。
朱高煦的叛乱为朱瞻基削藩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切入点。在他亲征俘虏朱高煦后,有人立即建议他继续增兵,打倒他的三叔朱高燧。
在朱棣统治时期,朱高燧曾密谋夺权,上演了给朱棣下毒的事情。朱瞻基说,他只剩下一个叔叔了,并请朝臣商量如何对付朱高燧。
远在封地的朱高燧听说这件事,吓得魂飞魄散。他立即写了一封信,要求解散他的卫队,以表明他不再有反叛的能力。
朱瞻基自然很高兴,留给朱高燧一个仪仗队,并保留了亲王的爵位。以朱高燧为样例,其他与朱瞻基关系更远的藩王也会知道该怎么办。
各藩王迅速请愿解散卫队,以请自保。朱瞻基也有办法对付那些不愿“投降”的藩王。他经常发布命令,让藩王的守卫前往边境戍边,理由是边境兵力不足,并要求藩王为戍边做出贡献。
但一旦卫队离开,就不会再归还了。有时,明朝的军队在远征后减员,朱瞻基会直接命令从藩王的卫队中抽调人员弥补,抽调后不再补充。
明朝初年,根据规定,藩王有三个卫队,每个卫队的兵力从几千人到近两万人不等。这也是他们有能力威胁朝廷的原因。没有护卫队的保护,他们就像一只拔齿的老虎,再也没有反抗的力量。
但当朱瞻基的弟弟们被封为亲王,成为藩王时,朱瞻基直接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给予他们太多的护卫队,基本上只够保护王府的安全,维护王子的尊严。
此外,朱瞻基一直在加大对藩王的限制。明朝早期,经常有藩王进京朝拜,这也是一种荣誉,可以提升他们的声誉和地位,但朱瞻基直接不允许他们进京了。
此外,未经传唤,藩王不得离开其封地,即使外出打猎,也要得到皇帝恩准才可以。这几乎切断了藩王之间相互交流和培养势力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朱瞻基的弟弟们别说夺取王位,能保住锦衣玉食的生活就不错了。此外,在朱瞻基的多方削弱下,明朝的藩王不再有能力威胁朝廷。
在朱瞻基之后,明朝唯一反叛的藩王是明武帝朱厚照统治时期的宁王朱辰濠,很快就被处理了。
我们可以看到,朱瞻基的弟弟们始终没有机会造反。朱瞻基登基前,担任王储14年,地位稳定。他的家人不得不与共同的敌人朱高煦斗争,即使他的兄弟们有反叛的意图,他们也必须首先帮助朱瞻继位成功。
否则,他们甚至无法保命。朱瞻基登基后,大力削藩。藩王没有守卫,无法培养势力,也没有机会反抗。此外,明朝朱瞻基以后,大多藩王只能在封地里混吃等死。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夺位的野心,而是因为他们不具任何条件。
由此可见,人性是不可靠的,不可能指望一群皇室血统的人永远不会造反。要保持稳定,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制度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