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牡丹,不少菏泽人会自豪地说“曹州牡丹甲天下”或“菏泽牡丹甲天下”。那么“曹州牡丹甲天下”这一说法是从哪儿来的呢?菏泽籍文史学者荣宏君研究发现,“曹州牡丹甲天下”并非某一古籍或诗句中的原话,而是融合了明清文献对曹州牡丹的赞誉、民间传颂以及现代文化传播逐渐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一代廉吏、清乾隆时期曹县知县刘大绅的诗作《牡丹行》起到了关键性的总结与传播作用。

曹南牡丹甲于海内

“曹州牡丹种植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明万历时期的园艺家薛凤翔著有《亳州牡丹史》,在书中就记录了安徽亳州引种自曹州的二十个牡丹新品种。”5月13日,菏泽籍文史学者荣宏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明代著名学者谢肇淛曾多次到曹州观赏牡丹,他在专著《五杂俎》中写道:“余过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气逆鼻,盖家家圃畦中俱植之,若蔬菜然。”曹县隶属于曹州,因境内有曹南山,故又雅称曹南。有一年春天,谢肇淛巡视黄河,公干之余,来到曹县名士王五云家赏花。他说王家牡丹园“一望云锦,五色夺目”,这反映出当时曹州牡丹栽培技术的成熟和园林艺术的高度发展。

据康熙二十四年《兖州府曹县志》记载:“至于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从此曹州逐渐占据牡丹舞台的核心位置。康熙帝师王曰高曾数次到曹州看牡丹,他为曹州牡丹之盛深深震撼,写下《曹南牡丹四首》,其中一首写道:“一见曹南三百种,从今不数洛花红。”

清康熙年间,曹州儒学学正、山东沾化人苏毓眉写出《曹南牡丹谱》一书,其中有 “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的语句。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中也有“曹州牡丹甲齐鲁”之说,并依曹州牡丹为原型,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花仙故事《葛巾》。

“《五杂俎》和《曹南牡丹谱》所记载的曹州牡丹文献史料,为明清文人关注和研究曹州牡丹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动了曹州牡丹从民间种植向文化符号的转化,苏毓眉所说的‘曹南牡丹甲于海内’的语句,更是间接促进了‘曹州牡丹甲天下’这一名句的形成。”荣宏君说。

“另外,‘甲天下’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诗人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曹州牡丹甲天下’的表述方式可能就借鉴了这个经典说法。”荣宏君说。



刘大绅与诗作《牡丹行》

“在‘曹州牡丹甲天下’这一文化现象形成过程中,清乾隆时期的学者、诗人、曹县知县刘大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成为学界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对象。”荣宏君介绍。

刘大绅祖籍江西临川,生于云南宁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士,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从山东新城调任曹县知县。在任期间他为官清廉,关心民瘼,展现出优秀的为官品质和爱民情怀。

刘大绅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著有《寄庵文抄》三卷和《寄庵诗抄》三十卷传世。在《寄庵诗抄》中有多首描写曹县的诗歌,尤其是他对曹州牡丹印象深刻,归里后,曾写下七言古诗《牡丹行》。

荣宏君介绍,刘大绅的这首《牡丹行》为研究“曹州牡丹甲天下”的出处提供了关键线索。诗开篇就将洛阳、天彭牡丹与曹州牡丹进行对比,“洛阳花事既消歇,天彭亦号小西京”,这是说南宋时期,洛阳因为金兵南下,牡丹田早就一片狼藉,往日牡丹的繁盛早已不见踪影,反倒是远离中原的四川天彭地区,牡丹生长旺盛。“当时中原已沦没,南人未到曹南城”表明曾因地域与历史原因,曹州牡丹不被南方人熟知,但实际上其品质超凡,暗示曹州牡丹后来居上。“人间尤物不可见,姚黄魏紫空闻名”,强调曹州牡丹是人间极品,姚黄魏紫等名品更是久负盛名。“状元得称第一种,玉楼禁苑齐争荣。天香一品及三变,恨不欧阳同日生”等诗句,具体赞美了曹州牡丹状元红、玉楼春、天香一品、娇容三变等多个优秀品种,称其在皇家园林与各处都能争奇斗艳。诗人甚至感慨恨不能与著有《洛阳牡丹记》的欧阳修同世交流,足见其对曹州牡丹的喜爱之情。“佛头之青更奇绝,春花百种谁抗衡”进一步突出曹州牡丹中佛头青品种的奇绝,认为其他春花皆无法与之媲美。

接着诗中描述了乾隆年间黄河漫溢对曹州牡丹的影响,“灵犀奋勇毒龙怒,洪涛一鼓翻长鲸。青畴绿壤卷入水,草木非敌难为勍”,凶猛的洪水将农田绿地吞噬,牡丹等草木难以抵挡。“嗟我不才从事晚,春风到日花间行。眼中犹见十馀种,醉倚酒瓮听流莺”,诗人感慨自己来到曹县较晚,只能见到十多种牡丹,体现出黄河水患对曹州牡丹的影响。在这一段诗下,他还特意加了诗注:“志言:曹州牡丹甲于天下。乾隆年间,黄河漫溢,少不如前,然犹冠诸郡也。”诗中有史,以诗证史,这段诗注不仅是对诗歌内容的有力补充,更是为后世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细节。它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曹州牡丹从“甲于天下”到因黄河水患“少不如前,然犹冠诸郡也”的兴衰变迁。

在《牡丹行》中,刘大绅还写到“绝色宁惟老夫喜,芳容亦使山妻惊。看花十日忘昏晓,足赏一年弄花情”,表明诗人和妻子都为牡丹芳容惊叹,看花十日忘记时间,体现对曹州牡丹的极度喜爱,以赏花来寄托一年的情感。

“综合来看,刘大绅的《牡丹行》所做的诗注,是其通读明清曹州方志以及自己对曹州牡丹的真实感受而做出的精彩总结,极有可能是‘曹州牡丹甲天下’这一说法的重要来源之一。”荣宏君分析说。

历史文献与民间口碑的融合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曹州牡丹甲天下’这一说法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孕育而成。明清时期的文献,如《五杂俎》《曹南牡丹谱》等,对曹州牡丹的赞誉之词,为刘大绅总结出这一说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间百姓对曹州牡丹的喜爱与传颂,也使得这一说法在口口相传中不断得到强化。”荣宏君说。

1983年春,著名作家汪曾祺到菏泽赏花,他为菏泽牡丹的千娇百媚所深深吸引,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散文《菏泽牡丹》。这篇文章从历史角度追溯菏泽牡丹的栽培种植史,引用《曹南牡丹谱》《菏泽县志》等文献记载,来说明菏泽牡丹悠久的历史和辉煌,展现了菏泽牡丹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文中他盛赞:“现在全国各地名园所种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泽运去的。清代即有‘菏泽牡丹甲天下’之说。凡称某处某物甲天下者,每为天下人所不服。而称‘菏泽牡丹甲天下’,则天下人皆无异议。”

1992年以来,菏泽开始举办全国性的牡丹花会,随着牡丹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文旅推广,“曹州牡丹甲天下”逐渐成为官方宣传和民间共识中的标志性口号。著名书法家舒同曾写下“曹州牡丹甲天下”的名句,书赠菏泽,以表达他对曹州牡丹的赞赏之情。舒同的题词如今已刻碑存念,放置在曹州牡丹园非常显眼的位置,进一步推动了“曹州牡丹甲天下”的传播。

“名花还需文人捧,文人通过诗词、小说、绘画等艺术形式对牡丹进行讴歌与赞美,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扩大牡丹文化的传播范围,使其声名远播。”荣宏君说,“‘曹州牡丹甲天下’这一说法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是明清文献对曹州牡丹的赞誉、民间口碑传颂以及现代文化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晶。尤其是刘大绅的《牡丹行》诗作,为‘曹州牡丹甲天下’这一名句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史学支撑。”

“今天,我们更应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曹州牡丹甲天下’这一文化资源,以推动菏泽牡丹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荣宏君强调。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