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启动的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以核心项目布局与城区更新重构实现区域经济密度与民生品质同步跃升,五年间书写“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高分答卷,印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实践价值。


核心引擎“编织”城市经纬

桩基隆隆中,北外滩的核心项目日益拔地而起,其中,91街坊项目创超高层建造纪录,毗邻的友邦大剧院成为北上海最大专业剧场与北外滩文化新地标,商办综合体白玉兰广场、双狮汇吸引企业和个人入驻,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2020年以来,北外滩建成23个重大项目,涵盖71.45万平方米商办楼宇、45.5万平方米市政设施、18.75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载体,世界会客厅、北外滩来福士等标杆项目与双狮汇等形成叠加效应。


区域以“一心两片”战略打造全球总部城与世界级会客厅:22公顷无车区与上海最长空中连廊构建多维度立体交互系统,定义低碳智慧出行上海范式;480米浦西新地标与超高层建筑集群,协同提篮桥、虹口港“两片”,绘就历史风貌与现代商务交织的城市画卷。浦江“黄金三角”核心区,世界会客厅、雷士德工学院等功能性载体相继投用提升区域热度,北外滩来福士等综合体激发经济活力,这些项目组成超级楼宇集群,依托“一江一河”黄金区位与北外滩中央活动区形成商务地标矩阵,在800米辐射圈内构建国际国内金融要素流动超级接驳点,持续释放虹吸效应,为世界级会客厅建设注入动能。

解锁经济和人居的共生密钥

北外滩持续探索“经济密度”与“人居环境”最优解:今年亮相的雅诗阁双子公寓提供300余套公寓及一站式服务,住户徒步800米可达滨江;北苏州路商业街以“潮经济”为核心,汇聚时尚潮牌、首店概念并搭配活动集市,打造“引流—消费—夜经济”时尚打卡地。


北外滩交通从“主动建设”向“持续升级”转变:北横通道将虹桥枢纽至北外滩车程缩短至25分钟;“无车区”规划中,车辆地下流通、地上空中连廊联通,各区块围绕中央绿地环形贯通,呼应“用最好资源服务人民”理念,以立体分层交通实现经济动脉高效运转与市民漫步体验的平衡。


浦华酒店近期完成隔音窗升级工程,采用窗框系统阻隔噪音、实现静音通风,兼顾商务客群静谧与采光需求;施工团队以“微创手术”理念模块化拆装、严控噪音、限定时段,规避住客休息高峰。微观创新彰显“绣花功夫”治理哲学:密封条毫米级公差控制、施工时段细化至小时单位,积累超大城市治理的“北外滩范式”,既解当下之忧又立长效之制,让企业通过政府对民生细节的较真,增添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信任。

3.4公里岸线书写“双向奔赴”

北外滩3.4公里滨江岸线贯通工程以“生态针脚”缝合城区与自然:13.7万平方米开放绿地、健身步道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市民可触摸百年码头系船柱、倚坐智能座椅,感受历史文脉与生态绿意的碰撞。区域实现从“绿化覆盖”到“生态赋能”跨越,每寸绿地承载复合功能,既是市民情感记忆载体,也是商务区白领“天然减压舱”,书写中心城区“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鲜活范本。


五年的开发实践中,北外滩以“左手算经济账、右手写民生簿”统筹思维破题:23个重大项目如精密齿轮运转,71万㎡商办楼宇筑基、文化地标筑磁场、宜居设施织就15分钟生活圈,用“毫米级精度”诠释CBD进化方向——让建筑与城市对话、钢筋水泥承载人文温度,彰显“全球吸引力”。北外滩将城市空间转化为“复合接口”,既承载经济密度又托住市民“绿色呼吸”。


如今塔吊与繁荣景象交织,地标载体渐次落成,这里不仅是虹口转型核心,更成为展现上海国际竞争力的窗口。面向未来,北外滩延续百年航运开放基因、孕育智慧城市创新基因,逐步成长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区。

记者:徐维晨

图片:杨伯荣

编辑:徐维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