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商代甲骨文经典拓片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今天要讲的这位老先生,说起来是历史上的“”,可别以为他是舞着铃铛跳大神那种。

他不是庙里念咒的,是殿上断事的。

不是神棍,他是国之栋梁。

这个人叫巫咸,商朝时期一位说说话就能让天子点头,能让诸侯闭嘴安稳的角色。

咱们不讲神话,也不讲星象,就讲讲这个藏在雾里的人,是怎么一步一步走上了王朝的核心权力圈。

巫咸这人

名字叫“巫咸”,这俩字听着就带点神神叨叨。

“巫”嘛,是沟通天地的;“咸”,意思是全、是都,说白了,就是“啥都懂一点儿”。

在商朝那会儿,“巫”不是江湖术士,是国家编制内的


太戊时期祭祀场景复原图

你别看现在提起“巫”是骂人的,三千多年前这是体面活,神职世袭,有头有脸。

巫咸在《尚书》《吕氏春秋》《晋书》《韩非子》《竹书纪年》里都有出场,级别不低,存在感不弱。

最重要的一点,《尚书》说得明明白白:“巫咸乂王家。”

“乂”是个什么词?管、理、救、治。

也就是说,这位巫咸,不光会掐指算卦,更懂得替天子打理国家。

他不是站在神庙门口招呼信众的,是坐在大殿之上给国策把脉的。

商王朝这摊子事,巫咸没少操心

巫咸在谁手下干事?太戊。

太戊是商朝中期一位挺有故事的天子,前脚继位,后脚就赶上王朝“掉链子”。

国家有点混,各地诸侯都跟打了鸡血似的,个个心思活络,谁都想搞点小动作。

太戊一上台就明白了个理儿:光靠军队镇不住人心,得有人替他把那口“天命”这口锅背稳当



于是他手里一边用伊陟、臣扈这样的人搞政务、整法度,另一边就得靠巫咸这种人,替他在神坛上“说理”。

讲白了,伊陟是让老百姓服理,巫咸是让老百姓信命。

这俩都得有,缺一个,国家就跛。

巫咸做得如何?史书评价四个字:“咸有一德。”

意思是说,这帮顶级大臣,心都在一处,力往一处使,国家自然慢慢就兴起来了。

这句话出自《尚书》的一篇,是被当成“祖训”写进典籍里的,那分量,重得很。

他是怎么“乂王家”的?不是靠跳,是靠算

现在我们来说说巫咸到底干了啥?

他最拿手的,是“筮”。

《吕氏春秋》里说得清楚:“巫彭作医,巫咸作筮。”

“筮”是啥?简单点说,就是古代版的数据建模。

拿蓍草一摇,排列组合,再结合天象、历法、卜辞,最后出一套判断方案。


占卜仪式

这不是巫术,是古代的“战略分析”。

当时的商朝可不是事儿事儿都拿玄学吓人家,它是有自己一套逻辑体系的。

巫咸就是这套系统的“首席科学家”。

你要出兵,要收税,要封地,要立继承人,都得先问问老天爷怎么说。

那谁负责问?巫咸。

谁负责翻译天的意思?还是巫咸。

而天到底说没说,那就看巫咸愿不愿意说。

所以你说他有没有权力?比肩丞相,嘴比兵权还硬。

巫咸之子巫贤,两代都当“国魂”

巫咸这人厉害,巫贤也不是吃素的。

《尚书·君奭》说,在太戊之后的祖乙时代,“时则有若巫贤。”

你品,你细品。


上古时代巫形象

这可不是一般的“父子接班”,这是两代人连续登上国家辅政名单,史书点名表扬。

这得多稳、多深得人心?

野史里甚至有一种说法,说祖乙继位那年,有一夜星象诡异,天狗食月、风卷残云,大家吓得不敢出门,宫里差点就说要换日子登基。

是巫贤出来一句话:“风不破骨,月食不乱命。”

皇帝听了,登基如期,百官归心。

这则故事出自后人附会,可信度存疑,笔者持保留态度,但从流传度上说明巫家影响不浅。

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这对父子,不只是在天象上说话有分量,关键时刻也是稳国心的靠山。

传说也给他脸,《巫咸占》到底是啥?

到了战国之后,出现一本神书,叫《巫咸占》。

这本书,后人多认为是托名而作,不一定真是巫咸亲笔,但为什么要托他?因为名气够大。

唐朝人瞿昙悉达把这本书的残篇收进《开元占经》,该书收录的都是些关于星象、梦境、天灾人祸的“前兆解释”。


《开元占经》书影

你别以为这就是封建迷信,咱今天看《黄历》翻吉日、看风水布局,不还是这一套?

它是一种心理安全,也是统治工具。

巫咸的名字,能延续一千多年还被人借用,说明什么?

说明他早就成了“国家信仰品牌”。

就跟后人托名“孔子箴言”“诸葛神算”一个道理。

这不是随便哪个巫能扛得住的名头。

星象、天命和王权,一场古老的“公关战”

很多人说商朝迷信,其实你真要往深处看,这不是“迷”,这是“稳”。

一旦王朝没了“天命”,人心就散。

商朝是最早把“祖宗”纳入政权的国家体系,它所有权力合法性都来自上天。

你登基得祭天,你出兵得问卜,甚至哪天能盖房子,都得参照星象。

而这整套东西,只有一类人掌握,那就是巫职。


古代祭坛

巫咸就是这批人里,最懂权力运作的那一位。

他知道,想让人信你得“天命”,就得有人替你“解天语”。

这个“翻译官”,不能瞎说,也不能老说好话,要让人信得过。

巫咸靠的,不是把神神叨叨的天象拿来唬人,而是从中提炼出“利国利民”的节奏感。

不是神话人物,却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人到底是人还是神?

咱可以很明确地说:巫咸是真人,不是神话。

甲骨文中有卜辞提到“咸戊”,咸戊是不是巫咸本人,我们无法断言,但这说明这类“咸”姓巫职,在当时确实活跃。



他是那个时代有名字、进记载、进史书、传事迹的人。

但正是因为他干的活“太不凡”,所以后人宁愿把他往神那边靠。

这也难怪。

一个人,三千年前在王朝主政,三千年后还在天文志里挂着名。

这已经不是“人名”,而是“图腾”。

他是那个时代的一种象征,是“神职人治”的结合点。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讲巫咸?

讲巫咸,不是为了翻旧账。

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王朝不是靠一个人拿着刀就能撑起来的。

他需要制度,也需要信仰。

需要法治,也需要“天命”。

巫咸,是那个帮国家搭起信仰底座的人。

他是连接星象与王权、神谕与人心之间的“拱梁”。

他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迷信人物”,而是那个时代最懂“如何让人信”的角色。

他和伊陟、臣扈一文一武一巫,构成了太戊时代的“权力铁三角”。



他不说话,就没人敢乱动。

他一开口,王权就稳了。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

我们下回,接着翻史书,扒一扒那些“不是主角,却顶得住大戏”的人物。

参考资料: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
《尚书·周书·君奭》
《吕氏春秋·勿躬》
《竹书纪年》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三联书店,2014 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