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区第四中学校教育集团举行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学校供图
河北省唐山市龙泉中学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学校供图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区域校际办学质量差距,是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建设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教育集团要充分发挥区域学校聚合协同的平台优势,构建整体、系统的协同发展机制,以理念共识、资源共融、共建共生推动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进而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水平。
理念共识
凝聚教育集团协同发展的向心力
在教育集团中,各所学校大都有自身的办学理念与战略规划,如何厘清集团发展理念与各校办学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凝聚各校共同发展的向心力,是教育集团发展的首要问题。对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破解。
一是构建系统、具有公信力的发展理念。集团领航学校应组织成员学校成立教育集团理事会,广泛调研成员学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与实践现状,形成教育集团统一的发展理念。以笔者所在的四川天府新区第四中学校教育集团为例,集团成员校多达36所,包含学前至高中所有学段,以及不同的办学体制,在此背景下,集团理事会对成员校基本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通过磋商,形成了“12345”的集团发展理念,如“1”代表一个发展追求,即“为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代表两个基点,即“横向联盟、纵向贯通”,形成学前、小学、中学3个课程联盟,整体提升教育集团课程建设水平……以此为集团凝聚共识提供支持。
二是常态化开展集团发展推进会和成员学校走访调研。天府新区第四中学校教育集团建立了会议、调研制度,每学期召开4次集团工作推进会、3次集团调研活动,考察成员校对教育集团发展理念的执行效果、革新发展,学校内涵发展情况,以及对教学、德育、行政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群策群力,解决理念共识与成员校发展参差不齐的问题。
三是以学术研究强化集团协同发展效能。教育集团应以研究的视角,客观、辩证地看待理念建设与统一共识问题,我们通过教育综合改革专项课题“协同治理视域下集团化办学运行路径研究”推进集团理念渗透下的协同治理,通过案例开发、论文撰写、调研报告等,促进集团成员校不断反思,以学术之力推动集团发展理念的共识、优化、协同与落地。
资源共融
筑牢教育集团均衡发展的内生根基
只有各所成员校都成为优质校,才能带来集团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如何破解集团内发展不均衡问题?要紧紧抓住课程、教学、教师发展、育人活动等关键要素,以资源共融实现成员校办学质量整体提升。
一是推动课程与教学资源共融。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教育集团要敢于打破校际壁垒,促进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共享共融,推动集团课程建设与教学效能提升。在课程资源共享方面,天府四中建校以来便一直推进初小课程统整,形成了多学科的统整课程,开发了50余本共600余万字的课程配套教辅材料。学校利用集团平台优势,在课程建设陈旧、教学效力较低的学校逐步推行统整课程,这些试验校学科教学效能显著提升。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利用学前、小学、中学联盟开展跨校联合教研活动,使集团教研活动一体化推进,以统一主题、统一流程、统一发言人、统一研究对象的方式,集中攻关某一教学中的难点,缩小校际的教学质量差异。
二是推动活动资源共融。教育集团应以优质活动为平台,开放活动的参与面,推进活动的普适化,让活动能够由“校内开放”转型为“校际开放”。天府新区第四中学校教育集团每年定期举办“桢楠杯”课堂教学大赛,组织集团内的优秀学科教师同台竞技,比拼教学技艺,交流育人经验。定期举办各年级教学活动开放周,各学段学校轮流开放课堂,推进集团内的听课、评课、议课等教学活动,面向集团开放“明日之星”培养工程、“名优骨干”发展工程、“教育专家”奠基工程,以此促进集团内的整体交流和协力共进。在德育活动方面,集团每年举办游泳、篮球等赛事,开展集团艺术节、科技节,让集团学生共同交流展示、开阔眼界。
三是实现教师资源共融。教育集团内教师的共融能够有效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天府新区第四中学校教育集团制定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发挥优质学校骨干教师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名优教师走校上课、定期送课。建立集团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推行学科导师制,每年开展集团内的师徒结对活动,带动新教师和有潜力的教师快速成长。
共建共享
拓展教育集团优质发展的外部边界
教育集团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集团内部,还要以外部资源的集团化共建共享,促进集团教育资源的优质聚合,为集团发展提供资源供给。
一是推进社会资源的引流共建。对于基础教育学校而言,单单依靠政府专项经费与普适化设施配套远远不够。集团应加强与社会资源的沟通合作,开拓发展路径,实现自我造血。例如,在配套设施方面,我们推行“机构共建、硬件共享”机制,与各级体育协会、博物馆建立了紧密合作,共建室内恒温游泳馆、棒球场等设施,丰富集团学校教育教学场景。在学术发展方面,集团推行“学术共建、专家共享”机制,与中国教育学会等建立密切联系,构建专家共享资源库,让专家的前沿理念能够辐射到更多集团成员学校。在校外教育场域打造方面,集团推行“基地共建、场域共享”机制,与朱德故里、华为成都研究所、太行实验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共建校外研学拓展基地,开发了传统技艺、红色信仰、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校外拓展课程,在集团内部共享,让优质的校外教育场域能够惠及更多学校。
二是推进区域学校间的交流互动。跨区域的合作交流是教育集团开阔视野、汲取经验的重要路径,教育集团应采用实地考察、邀请交流等方式,建立与教育发展先进地区学校的联系,与学校建立结对发展共同体。天府新区第四中学校教育集团与重庆两江新区巴蜀中学校、香港培桥书院、美国蔡斯中学等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定期举行网络会晤、云端共享、互邀学习、实地访校等方式,推进区域学校间的课程、课堂、师资与资源的共享,让更多优质经验与做法赋能教育集团的创新发展。
(作者张显国系四川天府新区第四中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四川天府新区第四中学校党委书记,杨力系四川天府新区第四中学校教育研究院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6日 第05版
作者:张显国 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