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市民被“美丽工坊残疾妇女文创”的展品所吸引。
“展览内容很丰富,加深了我对无障碍的理解,今后我肯定会更关注相关话题!”近日,“无障碍·好设计”等展览在珠海规划展览馆启动,在观赏了现场布置的展板后,市民李先生如是说道。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今年1月以来,“无障碍·好设计”“美丽工坊残疾妇女文创”“残障融合儿童青少年摄影”“特殊群体创作计划”联展在珠海多地展出,多角度呈现无障碍事业发展成果,引发广泛关注。随着联展的举行,珠海正进一步推动“有爱无碍”融入城市文明底色,让全民共享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具温度与质感。
展览
涵盖建筑设计、文化创作等领域 旨在发动全社会支持、参与无障碍事业
本次联展由广东省天行健慈善基金会、南方都市报社主办,由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指导。联展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四项无障碍、残疾人主题展览同时落地,从建筑设计、文化创作等角度切入,发动全社会支持、参与无障碍事业。
四项展览分别为: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暨全国无障碍·好设计精品成果全国城市联展巡展(珠海站)、“天行健,巧匠展佳品;粤港澳,共享新春情”美丽工坊残疾妇女文创作品展、“融合无障‘爱’ 携手向未来”残障融合主题儿童青少年摄影作品巡展联展、首届“有爱珠海·无碍未来”特殊群体创作计划联展。
“无障碍·好设计”由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等单位发起,展示全国各地超过100个“无障碍好设计”精品成果,包括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商业步行街、旅游景区、文化体育设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内容;
“美丽工坊残疾妇女文创”源自中国残联、全国妇联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美丽工坊”项目,展出一批残障妇女制作的文创作品,部分作品曾于2024年残奥会期间在法国巴黎亮相,获得广泛关注;
“残障融合儿童青少年摄影”展出了一批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融合向未来”摄影比赛的作品,旨在向公众展示儿童与青年眼中残障融合的图景、传达残障平等理念,号召所有人携手共创一个平等、友善、融合、共享的环境;
“特殊群体创作计划”是珠海首个无障碍主题的综合性文艺作品展览、征集活动,汇集了特殊群体的各类艺术创作,并同步面向社会开展文学、科普、音视频、平面美术等10类作品的征集。
展现无障碍设计成果、特殊群体精神风貌 已吸引超4万人次参观
今年1月“珠海无障碍城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期间,联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唐占鑫,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陈海龙,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杨静,广东省天行健慈善基金会创会会长郑焕明,北师港浸大常务副校长周荫强,南方都市报珠海新闻部副主任胡怀军,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陈文等嘉宾揭牌启动。
联展启动以来,陆续在珠海市图书馆、金湾区图书馆、斗门区文化馆等地展出。许多市民通过“无障碍·好设计”,对无障碍设计在建筑空间的实践有了更多了解;不少市民被“美丽工坊残疾妇女文创”的展品所吸引,订购了湖笔、针织手机包、针织花等产品,以实际行动支持特殊群体就业、创收;“残障融合儿童青少年摄影”“特殊群体创作计划”的摄影、绘画等作品,充分展现特殊群体独特的艺术审美,得到市民的积极评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联展累计吸引超4万人次参观。
市民刘同学经常前往珠海市图书馆自习,联展在珠海市图书馆巡展期间,他观赏了所有展品、展板。刘同学表示,现场展出的许多无障碍设计富有巧思,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展现出包容、友爱的理念。“这些设计不仅让残障人士、老年人受益,也可以方便其他有需要的人,使大家共同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进步。”
参观了金湾区图书馆巡展的市民陈女士,对展出的摄影作品印象颇深。“很多照片都是残障孩子拍摄的,画面很漂亮,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命、对世界的热爱。我觉得社会也应当给予他们更多关怀,通过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尊重,对生活有更多希望。”
意义
促进市民对无障碍事业的理解 让更多人成为“有爱无碍”践行者
构建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离不开全民意识的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提出,开展无障碍环境理念的宣传教育,珠海作为全国第二个对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的城市,也以《珠海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为基石,将宣传教育纳入法治轨道。如何落实法规,让更多人理解无障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关乎珠海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成效。
当无障碍理念化作展板上的设计图,原本抽象的概念得到直观呈现,市民可以进一步了解无障碍环境的设计逻辑,透过线条与色彩的诠释,理解其中蕴含的平等理念。与此同时,通过展示各类文化作品,特殊群体的生命力、创造力得以被更多人看见,让市民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融入社会的渴望,从而提升社会对特殊群体的理解与包容,推动更多人成为“有爱无碍”的践行者。
对于联展的举行,珠海社会各界给予了积极评价。珠海无障碍城市发展智库专家、珠海市人大代表万晓丽表示,联展体现了相关单位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视,以及在宣传无障碍文化、推广无障碍理念上的积极作为,“这有利于公众直观感受到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促进社会整体对无障碍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激励各界共同为构建更加包容、友爱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展览不仅体现了城市人文关怀的温度,更展现出建筑设计从功能导向向人性化、包容性设计的转型。”珠海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王婕表示,联展展出的各种建筑无障碍设计,表现出无障碍设计与建筑艺术语言的统一,这种设计理念不再将残障群体视为特殊需求对象,而是通过弹性空间设计实现全人群平等使用,进一步推动建筑设计从“满足规范”向“创造价值”跃升。
王婕表示:“当无障碍设计真正成为建筑师的创作基因而非技术补丁时,我们迎来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变革,更是社会文明维度的跨越。”
运用科技力量、发动社会参与 进一步提升无障碍城市建设水平
2025年,珠海即将迎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多项赛事,市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提出“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对相关举措提出了更高要求。展望未来,珠海应当如何提升无障碍城市建设水平,推动全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王婕建议,珠海在推进相关建设时,应当与珠海自身的城市特征相结合,并积极引入科技力量,不断提升有需求者的体验。“比如在未来的无障碍设计中,希望能够出现更多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提高湿热气候下的无障碍通行的舒适度;同时,结合智能设备的发展,推动无障碍语音讲解、安全疏散等方面更加完善。”
珠海无障碍城市建设社会监督员、香洲区政协委员禹华超表示,珠海应当加快推进各类无障碍设施建设,在此过程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水平。“同时,推动无障碍人文理念和文明意识融入全体社会成员的意识,让无障碍理念植入各政府部门工作实际,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促进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
珠海无障碍城市发展智库专家、医学领域专业人士谢文杰表示,作为全国第二个出台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的城市,珠海近年来积极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深,珠海在无障碍领域的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形成等方面,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再接再厉、积极推动。”
“无障碍城市深调研”课题组
统筹:南都记者 王靖豪
课题组成员:张景淞 韦锐佳 曾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