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晚清的北洋水师,多数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纸老虎”“不堪一击”的印象。毕竟甲午一战之后,整个清政府的脸面几乎丢尽,海防崩溃,签下了《马关条约》,辽东、台湾割让,赔款白银二亿两,成了当时东亚最惨的国家。

可就是在这样一场不对等的战争里,居然出现了邓世昌这样不肯低头、拼死作战的将军,这不能不让人动容。一个人明知道打不过还要冲上去,是不清醒,还是太清醒?

这个问题,直到一百多年后,人们打捞致远舰残骸时才终于有了更清楚的答案。

邓世昌并不是科班出身的“舰长”。他小时候读的是四书五经,标准的书生路线。但他家境贫寒,没读几年书就开始闯荡江湖,先是投军,从基层水手干起,一步一步走上军舰,靠的是实打实的胆识与经验。最后在福建船政学堂补了“海军专业”这一课,才成为真正的水师将官。

这人什么性格?简单说就是,认死理、不服软。他在福建船政学堂的时候就以“敢当”出名,对师傅不客气,对同僚不讲情面,但就是这股狠劲,让他一步步爬到了“致远舰舰长”这一位置。

当年致远舰可是北洋水师的四大主力舰之一。德国造,坚固结实,战力不俗。邓世昌能坐镇这艘战舰,说到底,是他有两把刷子。

北洋水师刚起步时,真的不是烂摊子。李鸿章花了大价钱,从德国、英国买舰,还搞了一整套系统培训,把福建船政和天津水师学堂的人才都拉来北洋,打造了一支“洋为中用”的近代海军。



邓世昌就是这套体系里走出来的典型代表。他在水上作战、舰队协同、近身肉搏方面都有一套,是真正懂实战的人,不是摆样子的“花架子”。

可问题是,这支水师好景不长。自从慈禧太后一句“海军建好了”,这支大清的水上利剑就开始锈蚀了。

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那是老生常谈了。还有什么事情?——舰炮不升级,军舰不换代,训练走过场,弹药过期、劣质,甚至有些船干脆就停在港里晒太阳。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水师和十年前相比,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了。

而日本人呢?人家那时候是穷疯了狠拼。他们从英国买舰造舰,照搬西方训练法,每年实弹演练,海军经费不减反增。结果就出现了一个荒唐的场景:当年的亚洲海军老大北洋水师,变成了被追着打的对象。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激战。这是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战,也是中国海军第一次正面对决现代化敌军。

这一仗,北洋水师原本还有希望撑住,毕竟有镇远、定远这样的铁甲舰镇场。可惜的是,战术混乱、指挥失控、装备落后、协同失误,全线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邓世昌所在的致远舰是主战舰之一。

在海战最激烈的时候,致远舰已经连续中弹,舰体进水,动力系统受损,但依然没有退出战斗。邓世昌没有退,他的舵始终指向敌舰。

这个时候,对面出现了北洋舰队最忌惮的一艘船——吉野号。

吉野号是日本新晋的“王牌”,舰体轻盈,航速极快,火力密集,是一艘完全超越北洋舰队技术水平的现代巡洋舰。就在这场战役之前,它已经参与击沉了济远号、扬威号等多艘清舰。

邓世昌眼见敌军主力就在眼前,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撞上去!”

这是战场上少有的“拼命打法”。

战后各种记载和叙述都显示:邓世昌是明知无力回天,决定“玉石俱焚”,以命换命,向日军发起自杀式攻击。

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是弹尽粮绝,无奈选择撞击吉野号——毕竟致远舰已严重受损,舰炮无法使用,弹药打光,不撞也只能等沉。

但这个结论,一直存在疑问。因为按照常理推测,如果还有一丝机会,邓世昌应该先试试鱼雷,再决定是否撞击。



时间过去了一个多世纪。2018年,中国打捞队在黄海找到致远舰残骸,并对其展开完整的水下调查与研究。

最让人震惊的是:致远舰舰体内,仍留有一枚未发射的鱼雷。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年邓世昌并不是“弹药用尽”,仍然拥有一定攻击能力。那为什么不用鱼雷,而选择撞击?

是不是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出了偏差?

军事史专家根据残骸情况和19世纪海战技术做了综合分析,得出了更接近真实的解释:

所以他指挥致远舰加速冲刺,目标直指吉野舰腹部。不是鲁莽,是冷静判断下的“搏命一击”。

致远舰在冲刺途中被敌舰命中弹药舱,发生剧烈爆炸,整舰沉没,舰上200余名官兵全部殉国。

邓世昌的尸体也未能寻回。他在临死前几秒钟,可能还在紧握舵轮,盯着远方的敌舰。

他的爱犬也与他同沉——传说这只黑犬是他生前常伴左右,直到海战时仍在甲板边,不离不弃。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

战后,清政府追封邓世昌为“壮烈忠臣”,但对于他的死亡方式,清朝并没有做出系统调查。



长期以来,邓世昌被宣传为“英勇撞敌”典范,但现代研究让我们看到他行为背后更多的理性判断和战略考量。

他并不是蛮干,他是用尽了最后的方式,把战术绝境变成唯一的机会。

很多人以为晚清全是腐败的、懦弱的。但真相是,那个时代有像邓世昌这样一批人,他们在夹缝中求生,仍然坚持职业操守、国家信念。

北洋水师的失败,是体制和战略的失败,不是前线将士的懦弱。

致远舰沉没,北洋水师尽毁,清帝国的最后一丝海防希望随之崩塌。但邓世昌以死诠释了海军军人最后的尊严。

他不该被遗忘。

《中国近代史》 章开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甲午战争全史》 范文澜著,中华书局,1994年

“致远舰”水下考古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

《晚清七十年》 唐德刚著,三联书店,2001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