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AI模拟游戏到底图个啥

作为一个爱好模拟经营的玩家,我时常会在一款游戏玩到资源最大化的养老阶段感到些许疲惫。为了摆脱这种倦怠感,我往往会尝试其他模拟游戏作为调剂——换个风格和题材,最好是带经营元素的,继续过我的“模拟人生”。

最近的某次搜索意外地打开了一个全新思路。当我在小红书输入“模拟游戏”关键词时,有些推荐都带着“AI”标签。

我本以为这是接入了AI大模型端口的新游,但点进详情页后却发现这些“AI模拟游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产品,而是通过一套较为完善的指令+一个常见AI平台,就能即时进入游玩状态的文字模拟体验。

市面上其实也有已推出的AI游戏,但大多需要下载APP,并且一般为主打情感陪伴和对话恋爱类的产品。

眼前这种“用AI+自我构建指令玩法”的形式,精准击中了我作为模拟类玩家的偏好:没有加载时间、没有教程束缚、可以自由塑造世界观、自己设定目标……更关键的是,有的看起来似乎真能玩出“模拟经营”的味道。


AI让模拟游戏“活”起来

在各个AI平台上体验模拟经营,本质上还是在进行“文字游戏”:大量的文字搭配零星的图标(甚至可能没有图标),就能构建一个游戏世界。玩家可以依靠“米仓+1”、“天气炎热难耐,田间劳作效率下降”这类文字描述和属性数值变化的内容,想象在游戏中的生活。

这种形式吸引了不少文游爱好者们,而这个玩家群体似乎都很“长情”。有网友自述从小便喜欢在橙光、易次元等平台上体验许多高品质文游作品,现在更是一头扎进可以高自由度对话的AI模型里。也有喜爱跑团(TRPG)的玩家使用AI工具,实现随时随地跑团的梦想。


AI技术在进步,玩家的需求也在同步升级。许多玩家不仅想让AI模拟游戏的流程更加流畅,对AI的智能化程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会将同一个指令放入不同的AI模型中调试,试图找到一个能“讲人话、做人事”的AI。


指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情感互动方向上,有人能够获得“亲密爱人”,被AI的甜言蜜语勾成翘嘴,但也有人会收获答非所问的“人工智障”。

那么,AI在模拟经营方向上会表现得更好一些吗?既然各种AI模拟器的成套指令层出不穷,是否说明AI更擅长以经营养成为主线、情感互动为支线的模拟游戏?


模拟经营,渐行渐偏

百闻不如一试,我决定亲自上手体验一番。在能找到的指令中,我先选择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题材:在赛博朋克世界观下经营一所孤儿院。

原始指令中对主控角色、孤儿属性、孤儿院的经营模块都做了相当详细的设定,涵盖了模拟经营类应有的基本内容,甚至还加入了“糟糕的宿舍条件会降低孤儿健康值”这类贴近现实的细节描述。

游戏初始,一切都还算正常。AI为我生成了孤儿院的资产数据、人员配置、房屋设施等,还依照指令在每项属性前加上了 Emoji 作为视觉提示,甚至像真正的游戏系统一样提醒我:“长时间工作将降低健康值。”

但似乎是因为“赛博朋克”一词在AI语料中大多与压抑、反乌托邦相关,无论是开局的随机事件、孤儿院的破旧设备,还是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都让整个游戏自带一层淡淡的悲剧色彩。


和我原先想象的模拟经营不同,我以为可以按自己的步调,对各项及格线以下的数值进行逐个突破,在资源的积累中将孤儿院做大做强。但AI显然有自己的想法,各种突发状况接踵而至,不仅要面对患有基因病的孩子,还要处理相关部门的贪婪官员和试图收取“保护费”的帮派。


在后续剧情里,我不断陷入到底抉择和与各方势力的拉扯中。而在与一家主攻基因实验机构的生死对决中,一名曾是实验体的孩子询问我是否应当启动她的“武器”。为了试探AI的自主性,我回复她“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最终,那个孩子选择牺牲自己来换取其他人的生存。而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各方势力皆遭重创。


我的心情沉重得仿佛刚刚看完《边缘行者》,剧情走向似乎与原指令里“不要涉及太多阴谋”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经营的部分随着故事的进行逐渐淡出主线,我和AI显然都忘了这场游戏的初衷。

或许是由于我在与AI的对话中没有更加专注在经营上,虽说剧情发展可圈可点,但整个体验过程更像是一场高自由度的单人跑团。

我关掉了这个令人伤感的对话,在新的对话框中选择了另一款有关模拟经营鬼屋的指令。由于吸取了上一个游戏的教训,特意挑选了在指令中带有“轻松休闲”的内容。

这次的开局顺畅许多,剧情表述更加简洁,回复的重点基本都聚焦在鬼屋经营状况的更新上。也许是指令风格使然,AI偶尔还会生成带有幽默感的随机事件,例如机械人偶故障后反而更恐怖,员工放干冰的时候误加进了染色剂,结果造成了“幽冥绿雾”的特效。


里面的角色也具备一定的“活人”感,AI为他们添加的设定让这些角色不再仅具备功能性,而是立体了不少,他们会犯错会生病,在经营之余也有自己的生活(AI会进行描述)。

但这场鬼屋经营也并非十全十美。随着回合数增加,AI开始在关键环节出现“选择性失忆”。不仅记错了实际资金数据,还让一名员工“凭空消失”,直到我发现异常后主动询问,AI才将其重新上线。可这位员工似乎也丢失了部分“记忆”,重新上线的“他”与最初设定差距很大,总让我有种“同名伪人”的错觉。

体验下来,用指令驱动AI进行模拟经营的确可以大幅提升自由度。

不止是传统模拟经营游戏,大部分游戏内预设的随机事件都是有限的,尽管每次刷出的事件不同,但迟早能把所有事件都体验完。而AI能够做到即时对话,即时生成,剧情的未来走向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即使是同一套指令放入同一款AI模型中,玩家的经营和剧情体验也会有所不同。在经营之余参与不同的事件,的确也能降低重复劳动的疲惫并获得新鲜感。

随机与惊喜是AI的强项,但它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在我所体验的几次模拟中,AI暂时还难以还原模拟经营中那种通过资产累积、优化管理逐步成长的成就感。它时常“失忆”,迫使我在“玩家”与“调试者”之间不断切换,时不时要出手修正数值上的错误。这种频繁的介入打断了沉浸感,预想中的经营体验变成了调试bug的测试。


“即食型”模拟游戏

不得不说,AI模拟游戏莫名有种让人上头的特性,等回过神以后,我已经开了五六个AI模拟游戏对话了。而在社交平台上沉迷AI模拟游戏的也绝非少数,体验颇多的玩家们已经开始总结不同AI“罪状”:Deepseek经常服务器繁忙、元宝忘性大……


相较之下,大家认为Claude和Gemini等模型表现得稍好些,生成内容稳定、记录完整。但即便如此,也可能会产生其他问题,例如玩到正尽兴的时候,发现聊天字数已达上限,只能重开对话。

更何况这些游戏基本都以文字呈现,界面往往是线性视图,由于没有跳转按钮,无法在各个板块中进行跳转,有时不仅AI会遗忘内容,玩家也可能记不住全部的事件发展,从而需要将进度条拉至页面顶端来翻阅。

不过,很多问题并非无解。像我一样“懒人式”复制粘贴指令开玩的玩家,体验到的更多是“即食型”AI文游,而在更进阶的玩法中,已经有玩家摸索出一系列“优化技巧”。比如重开对话的记忆继承功能,可能只需在指令中添加有关存读档功能的描述,AI便能在对话结束时主动保存,哪怕中途断线重连,只要输入之前的总结,它也能恢复七八成进度,继续游戏而不必“从零开始”。

至于界面跳转,虽然受限于AI平台本身,但仍有耐心十足的玩家通过搭建“酒馆”或在Chatbox等平台输入指令等方式,构建更有可视化性的游戏界面。不仅实现了点击跳转,还加入了视觉装饰与状态栏。


需求催生市场,就像约稿和约画一样,现在也有作者接定制指令的服务,从而为玩家量身打造适配AI的模拟游戏流程,在AI的加持下,任意题材和世界观的模拟器理论上都能实现。



甚至还有AI蟑螂模拟器

对我个人而言,和平时在传统模拟经营里动辄花费几十小时的深度体验相比,在AI中体验模拟游戏更像品尝小零食,图的就是一口新鲜与便利。只要指令得当,玩家就可以轻松跳入一个新设定,快速沉浸其中。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这类即发即玩的游戏上,AI是否更擅长模拟经营方向?

某种意义上,答案是肯定的。相比极受主观影响的纯粹情感类游戏,模拟经营天然就具备“流程可文字化”、“情境可延展化”的特点,而这些正是AI生成能力所擅长的领域。AI能构建变量丰富的文本场景,也几乎能无条件地接受玩家发出的各种指令,不论多么离谱,在能够深度思考的AI加持下,似乎都能够圆回故事。

然而,“擅长”并不等于“成熟”。真正懂人类的,还是人类自己。AI目前更多提供的是随机性和新鲜感,但它或许暂时并不具备理解“玩家心态”的能力,也无法像一般模拟经营游戏一样对各项属性进行平衡和优化。如果不依靠人类创作以及提供的指令,仅靠AI自己跑出一个精彩又稳定的模拟游戏,仍是难度颇高的挑战。

此外,用指令玩AI模拟游戏(以及其他类型文游)作为个人平时休闲游玩合情合理,但若真正将其做成游戏,可能将面临版权等一系列问题。

不过,AI的确赋予了人们更多落实想象的可能,在技术壁垒降低以及高质量指令不断推出后,或许会有更多玩家参与创作,或许未来每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模拟游戏。


‍‍

*爆料丨合作丨招聘:点击戳微信号 luoxuanwan11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