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9年,中蒙第二条铁路终于动了。不久之前,位于中国内蒙古巴彦淖尔的甘其毛都口岸,一场并不张扬却意义重大的动工仪式正在举行。

中蒙第二条跨境铁路——甘其毛都至嘎顺苏海图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中蒙第二条跨境铁路开工】

这条全长9.91公里的铁路虽然不长,但却肩负着中蒙双方多年的期待。从1956年二连浩特—扎门乌德铁路建成至今,已经过去69年。中蒙之间,竟一直只有这一条铁路通道——对于一个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又以煤炭为主要出口品的蒙古国来说,这实在说不过去。

更令人唏嘘的是,目前这条铁路早在2007年就已提出,却一拖就是18年。为什么这么一条铁路,能拖18年?

蒙古国给出的解释是:“国内外煤炭利益集团阻挠、铁路轨距争议严重”。话虽不假,但只说了一半。真正的问题在于,蒙古国对地缘政治的摇摆与幻想。

从地图上看,蒙古国处在中俄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夹缝国家”。长期以来,它虽然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能源上倚重俄罗斯,却始终幻想“第三邻国外交”,想摆脱对中俄的依赖,拉拢美国、日本、欧盟,希望这些西方国家能提供替代市场和战略支撑。

因此,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项目上,蒙古国经常“投鼠忌器”,生怕被外部指责“倒向中国”。哪怕面对切实可见的经济利益,也宁可拖延、不敢决断。

以这条铁路为例,它直通中国甘其毛都口岸,正对蒙古国南戈壁省塔温陶勒盖煤矿,是全球最大的优质焦煤矿床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由私营公司开采,2008年,蒙古国政府将这些矿床收归国有,并成立了“额尔登斯塔温陶勒盖”公司。

然而直到2024年,从国有矿床到最近的边境口岸嘎舒苏海图一直都没有铁路。多年来,这些煤只能用卡车运进中国,导致道路拥堵、事故频发、成本高企,甚至煤炭被盗。

换句话说,蒙古国吃尽了“没铁路”的苦,却始终不肯动手修,可能就是不愿“太靠近中国”。



【煤炭出口是蒙古国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如今,这条拖了18年的铁路终于开工,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也主动释放善意,不再遮遮掩掩。他公开表示:“蒙古国将积极参与与中国和俄罗斯签署的铁路与天然气管道项目,将在相关议题上与中俄密切协作。”

这番话的潜台词很清楚:蒙古国终于明白,在地缘现实面前,幻想靠“第三邻国”独善其身,是行不通的。

过去几年,西方对蒙古国的支持只是象征性的承诺,而不是实打实的项目落地。反观中国,不仅是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还是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最大投资来源国。

更关键的是,中国如今已不是当年的“制造工厂”,而是全球产业链的主要参与者,同时还是资本流动的“引擎”和规则的塑造者。中俄之间的合作不断推进,中亚国家一个个“排队入局”,蒙古国如果再迟疑,只会被时代甩在后面。

尤其是近期,中国在国际上接连“放大招”:硬顶美方关税压力,靠一系列反制“组合拳”逼得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让步,不久前的印巴空战中,中国武器更是赢得了世界瞩目。这些都让蒙古国切身体会到:中国不仅是“邻居”,更是一个必须要“靠得住、靠得上”的大国。



【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

依旧拿这条铁路来举例。据官方数据,这条铁路建成后,中国段年运煤能力可达3000万吨。原本靠卡车运输的“瓶颈口岸”,将摇身一变,成为中蒙之间最大的陆路资源通道。

更重要的是,它还将带动中蒙边境服务、物流产业、口岸园区的全面升级,为中国西北地区注入新的对外通道动力。

对蒙古国来说,更是战略转型的“加速器”,届时,煤炭外运成本大幅下降,运输时间从数天缩短为数小时。

最重要的是,铁路开通后,蒙古国能源与资源将“深度绑定中国市场”。一旦形成高度依赖关系,蒙古国在中蒙关系中的姿态也将从“犹豫观望”变为“主动靠拢”。

对于蒙古国这次“醒悟”,中国没有翻旧账,只是低调务实推进合作。这就是中国的态度:我们不怕别人犹豫,但欢迎任何时候想通的邻居。

当然,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毕竟国际关系总是以利益为导向,承诺有时候也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蒙古国此次“转向”值得肯定,但未来是否能够保持战略定力,还需时间验证。

中国愿意为互利共赢提供机遇和平台,但也不会对任何国家的反复和摇摆毫无防备。该合作的合作,该防范的也要防范。毕竟,在国际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