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上,除了中华民族外,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历经几千年,还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几千年不倒,是因为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是因为中华民族挺立着世界上最硬的傲骨。
这样的傲骨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古今皆然。因此,上至世人皆知的三闾大夫屈原,下至不吃嗟来之食的朱自清,都有这种让世人钦佩的傲骨。
而在我们不知道的市井之间,同样有着数不清的铮铮傲骨。他们是那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甚至是那不知名姓的路边乞丐。
就比如在清朝的嘉庆年间,冬日的空气中弥漫着凛冽的寒霜,人们呵出的白气在眉眼间瞬间便凝结了成细小的露珠。
而此时的街头,则蜷缩着一位已断气的乞丐。他蓬头垢面,全身的衣衫破烂不堪,整个人更是形销骨立,瘦弱无比,很显然是因饥寒交迫而离世。
冬日的太阳慢慢升起,但人们发现,这普照众生的温暖的阳光,能唤醒沉睡世间的万物,却再也唤不醒这已经魂飞仙境的乞丐。
而在那人情冷漠的封建社会,尽管街头茫茫人海,人们步履匆匆,却都在为各自的命运与前程奔忙,谁又会去注意到一个乞丐的离去?
谁又会去在意一个乞丐的生死?所以,当巡逻的官兵发现他时,他的尸体早已冰冷僵硬,毫无生命迹象。
在他的怀中,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一张纸,上面赫然写着一首名为《绝命诗》的七律古诗。
而这首《绝命诗》的落款,居然是“清·永嘉诗丐”。很明显,这首诗的作者即是这咽了气的乞丐,他用尽了最后的一口气,写下了这首叫作《绝命诗》的诗。
这样一位冻死的乞丐,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来自何方,生前做过什么。人们只能从他写下的这首《绝命诗》推测他一定是一位读书人。
而且一定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人,在古代,能读得上书的人,不管怎么样,其家庭条件都不会太差。
然而,写下这首诗的这位乞丐,他的人生究竟发生了什么,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才最终客死在他乡的街头?
或许,他曾经是青云直上的官道天骄;或许,他曾经是出则车马,入则华服的富家商贾。只因时运不济,只因命途多舛,最后家道中落。
然而,这一切猜测,都不可能揭开其真正的身世之谜。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是一个一身傲骨,且有着高洁品格且不同流合污的人。这一切,我们都可以从他的这首《绝命诗》看出。
绝命诗
清·永嘉诗丐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这首《绝命诗》,仅从创作风格来看,就能给人带来极大的震撼。而创作出此诗的人,一定是一位铮铮傲骨、志大才高的杰出文人,而绝非泛泛之辈。
在这首诗的“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几句中,诗人表达了这样的含义:
一生沉浮于茫茫人海中,我的身世恰似那浑水中漂泊无依的鸥鸟,拣尽寒枝不肯栖。而此时,却又不得不携带竹杖,踏上南州的征途。
到了傍晚时分,饭囊中仍然空空如也,唯余一抹残缺不全的月光相伴。我手持歌板,迎风吟唱,吟唱那人生中无数的清晨与秋日。
在诗的前四句中,诗人流露出了他那放浪形骸的心境,尤其是“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两句,表达了诗人即便身陷囹圄,却也能像苏轼一样乐观豁达。
而“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两句,则透露了诗人那令人动容的哀愁。诉说他凄凉与落魄的一生,恰如那永无安居之所的水上白鸥,终日漂泊异乡。
第二句“又携竹杖过南州”中的凄凉,读来令人鼻酸,让人不禁联想到苏轼在困顿之时写下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
而与苏轼相比,本诗中“又携竹杖”却更增添了几分伤感,诗人或许是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或许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流浪。
他带着梦想、带着希望上路,行走在他乡的街头,以为会有一线生机。但让他未曾料到的是,他不仅没能求得一粥一缕,反而客死异乡。
紧接着的“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两句,表面上是他的碗中盛着天上的月亮,抚着歌板唱着歌,看起来无比的浪漫与豁达,实则是深藏着无限的愁苦。
但反过来一想,诗人的碗舔得铮亮,像镜子一样能够看到天上的月亮。这说明诗人不仅囊中羞涩,而且碗中空空,肚中更是好久粒米未进了。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却没有选择向世俗低头,而是苦中作乐,展现出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仿佛在说:
即便生活再艰难,我也要乐观面对,活出自己的风骨。展现出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之后五六两句的“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是说:我用两脚踢翻了尘埃茫茫的世界,以一肩挑起了古今沉积的万千忧愁。
这两句彰显了诗人虽处于困顿之中,但他仍然忘不了古之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种家国情怀,忘不了肩上所背负的责任与使命,显示了他无比宏大的胸襟与志向。
最后两句的“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是说:如今我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接受那带有侮辱性的施舍,那黄犬又何须对我进行无休无止的狂吠与聒噪?
这最后的两句,深刻地展现了诗人那无与伦比的铮铮傲骨,更表达了他坚决“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则。
在“黄犬何须吠不休”一句中,诗人用“黄犬”比喻那些为了讨好他人而不惜趋炎附势的权贵小人。
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权贵小人极度的蔑视与不屑,同时也展示了自己洁身自爱、坚贞不屈的傲然风骨。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只要诗人敢于向世俗低头,只要诗人勇于向那些得势的权贵点头哈腰,凭他的能力,一定可以活得好好的。
但是天生桀骜不驯的他,始终无法低下他那高贵的头,更不肯辱没他那高傲的灵魂。最终,他宁愿选择做乞丐,宁愿在街头冻死饿死,也不愿轻易屈服。
自古以来,高贵的灵魂总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拥有一身傲骨的灵魂,总能被人们抬头仰望。
所以这位乞丐诗人虽然最终客死在他乡的街头,可那些读到他诗作的官员们,却选择妥善地安葬了他。
除此之外,还有人为他立下了一块墓碑,上面赫然刻下了“永嘉诗丐之墓”的字样。
时至今日,永嘉诗丐的诗文仍然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让每一位深度解读此诗的人,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200多年来,永嘉诗丐的这首诗在世间被人们被广为流传,影响了无数人。而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是因为永嘉诗丐用他自己的方式,坚守住了尊严与底线,展现了中国人最傲人的风骨。
因此,永嘉诗丐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自己的人生志向,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前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