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生活中,王大爷突然发现自己的胳膊和大腿总是痒得受不了。起初他以为是蚊虫叮咬,涂了几天止痒膏也没多大效果,甚至晚上抓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上班精神不济。身为退休工人,他本想趁着闲暇多和老伙伴打打太极,没想到连最简单的晨练也被皮肤瘙痒打断。连带着心情低落,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王大爷自己也琢磨不出个所以然来。



再后来,王大爷到社区医院做了常规的血液和肝功能检查,结果让他吃了一惊:转氨酶轻度升高。医生建议进一步做个彩超,却发现肝脏里有个小“阴影”。家里人都慌了,以为马上就要开刀,可这个“小阴影”并不代表什么?查来查去,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是动手术的时机不成熟?还是等长大了再说?治疗方案反复调整,一次次复诊、一份份检查报告,让王大爷既疲惫又焦虑——毕竟中老年人对住院动刀格外敏感,担心术后恢复慢、生活质量受影响。

其实,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很多人直到出现了比较典型的信号,才会想到“肝脏可能出问题”。如果你也属于中老年人群,日常生活和工作被小病小痛影响,别急着归咎年龄大、皮肤干燥,更不要总想着自己胃口不好、熬夜所致。



1. 持续、莫名的皮肤瘙痒

不少患者最先感觉到的,正是身上不断“发痒”。常见于四肢和背部,尤其在夜间更加明显。很多人会以为是干燥或过敏,反复涂抹润肤乳或抗过敏药也无济于事。实际上,肝细胞功能受损后,体内胆汁酸排泄障碍,走到皮肤里去,就会引发瘙痒。这种瘙痒往往不是简单的皮肤病能解释的,如果反复出现又查不出普通皮肤问题,就该做个肝功能和腹部超声检查了。

2. 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

当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或者胆道受到肿瘤压迫时,就会出现黄疸。最直观的表现是眼白泛黄、皮肤呈黄色,严重时指甲下、掌心也能看到黄色素沉着。中老年人如果忽视早期的轻度黄染,等到明显发黄再就医,往往已经是疾病进展期,治疗难度加大。平时照镜子时,多留意自己的肤色和眼白,哪怕只是一点点发黄,也别掉以轻心。



3. 右上腹隐痛或胀满感

有些人在体检时才发现,自己右肋下方隐隐作痛,或者饭后容易觉得胀、难受。这样的症状常被误认为是消化不良、胆囊炎或胃病,吃了胃药、保肝药也没完全缓解。肝脏位于右上腹,一旦出现肿瘤或肝包块,就会压迫周围组织,带来这种持续的胀痛或沉闷感。如若排除了一般的消化道疾病,仍然觉得这个位置不舒服,就要警惕肝脏问题,及时做影像学检查。

4. 明显疲乏、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

疲劳、没胃口、不想吃饭,在中老年人中并不少见。可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数周、数月,而且伴随体重无缘无故下降(超过5% 以上),就不能简单归因为压力大或老化。肝脏功能一旦受损,蛋白质合成便会减少,能量代谢亦会陷入紊乱,进而产生持续性的乏力感。同时,肿瘤消耗、炎症反应也会让人没胃口、消化不良,久而久之身材走形、体力更差。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担心:“我只是偶尔瘙痒,或有点疲惫,不至于是肝癌吧?”其实,早期肝癌隐匿性很强,上述表现也可能与其他肝病或胆道疾病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更要在“有异常就检查”这件事上,对自己狠一点:做个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筛查,结合 B 超评估,一旦发现可疑病灶,及时进一步检查。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体检并不是走形式,而是对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如果确诊为肝脏肿瘤,也不必一开始就把最糟糕的结果拎在心头。随着医学进步,微创治疗、射频消融、介入治疗等手段层出不穷,对早期患者而言,效果已经相当可观。更重要的是,保持心态平和,和家人一起商量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生活质量。



平时在饮食上,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喝酒;烹饪时尽量清淡,避免油腻和高盐;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每周适度运动,像散步、太极都很适合中老年人。更别忘了定期复查,把握每次成像和化验的结果。只有把肝脏健康当做日常习惯来呵护,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对得起生命给我们的每一分信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