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楼市又炸开了锅啦!4月初的时候,有个现房销售进入倒计时的消息,一下子就冲上热搜了,可没多久又神秘消失了。然后彭博社紧接着就爆料说,全国推广现房销售的政策正在酝酿之中。你看,就连河南信阳都已经悄悄迈出第一步了,新出让土地的商品房都要全面现房销售。

这场关于现房销售的讨论,从2021年就开始了,你说为啥3年后突然就按下加速键了呢?

现在买期房就像开盲盒,这都成购房者的共识了。那你说,现房销售到底是势在必行的改革,还是房企难以承受的重担呢?

还记得2022年那场震惊全国的楼市风波吧?

当时好多购房者看着停工的工地,真是欲哭无泪,一边交着房贷,一边却拿不到房,维权之路那叫一个漫长又艰辛。

其实这种期房焦虑的根源,就是从香港引进的预售制度,在咱们这儿有点水土不服。当年为了加速城市化,预售制的快周转确实解决了住房短缺的问题。但后来开发商沉迷于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的游戏,结果质量缩水、资金挪用、项目烂尾这些弊端就都集中爆发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啦!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量见顶之后,连续三年都在下跌,2024年销售额都跌破双十了,这期房信任危机啊,可真是“功不可没”。购房者的抱怨那可都是直击痛点,花一辈子的积蓄买期房,就好比花钱买了张远期支票,中间全靠开发商自觉。

相比之下,香港的卖楼花制度为啥就没出问题呢?关键就在于人家有配套的毁约退房机制,要是权益受损了,随时能退房,开发商自然就不敢胡来了。可咱们内地的预售监管长期都存在漏洞,购房者一旦遇到问题,楼盘往往就陷入钱房两空的困境了。

不过转机出现在2023年初,我记得当时经济日报的头版文章,首次释放了明确信号,说商品房预售制改革已经进入窗口期了。最关键的是市场基本面发生逆转啦,咱们国家住房短缺的时代结束了,城市化率都逼近7%了,楼市也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了。

当住房需求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现房销售的优势就特别突出了。你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房,装修标准、楼间距这些细节都一目了然,彻底告别货不对板的套路了,多好啊?

政策层面的动作也更能体现决心。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改革商品房预售制度写入顶层设计了。河南信阳率先试点全域现房销售,北京、深圳等高能级城市在土地出让中也设置了现房销售比例。

海南更厉害,早在2021年就全域推行现房销售了,还成功避开了后来的爆雷潮。数据显示,2024年现房销售面积占比已经达到30.84%了,比2023年提升了8个百分点呢,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通过试点积累经验,为全国推广做准备。

面对这来势汹汹的改革,开发商的反应那真是冰火两重天。有实力的国企早就开始布局了,像北京2023年第四轮土拍,六宗地块全部都要求竞现房销售面积,深圳宝安的新宅地更是直接一刀切,要求全部现房销售。这些试点项目凭借所见即所得的优势,开盘去化率普遍都超过80%。

可是中小房企就犯难了,现房销售意味着资金回笼周期从两年延长到4 - 5年,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根本就承受不了。就像业内人士说的,现在推现房销售,就好比让马拉松选手突然改跑铁人三项,没点底子还真撑不住。

其实这正是政策设计的精妙之处,不是要全盘否定预售制,而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逐步提升现房销售比例,让优质房企能通过现房建立口碑;另一方面完善预售监管,建立类似香港的毁约机制和资金监管制度。2024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现房销售占比超过36%的城市,新房投诉量同比下降了42%。你看,这就说明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市场肯定能找到平衡点的。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现房销售时代的到来,既是保障,也是考验。保障在于,再也不用担心图纸变魔术。实地看房能规避90%的风险。考验的就是现房价格可能比期房高5%至10%,这就需要更精准的资金规划了。不过聪明的购房者已经开始关注试点城市的动态了。像北京昌平的现房项目,能即买即住,首付比例比同地段的期房还低15%呢。深圳宝安的现房楼盘,因为省去了两年的等待时间,实际购房成本反而更低了。

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市场结构的变化呢。当现房成为主流,那些靠讲故事卖房的开发商慢慢就会被淘汰,只有真正专注产品力的房企才能生存下来。就像海南的现房市场,2023年投诉量比2020年下降了78%,你看,购房者用脚投票,结果就是楼市回归产品为王的本质了。

从信阳的试点到北上深的探索,现房销售的推进节奏已经很清晰啦,不搞一刀切,而是分城市、分房种、分阶段试点,在保障购房者权益的同时,也给行业留足了转型空间。这既不是对预售制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对现房的盲目追捧,而是一次回归初心的制度修正,就是要让房子回归居住的本质,让交易回归公平透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