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微博设置关注100天才能评论,媒体以为发现了新大陆,王化说的应该是实情,为了防止水军,早就这么设了。不过,设置关注100天才能评论的很少,一般是设置7天。王化还回应了小米汽车销量的谣言。
小米可能是以前过于安逸了,坐拥泼天流量,做什么成什么。小米汽车上市后,大定一直排到半年后。半年是啥概念,小米的对手都又推出了两款以上的新车了。到时候,车主还都会为这款半年前发布的车感到骄傲吗?
一、小米汽车的制造
制造环节成了瓶颈,小米建设了一个高起点的智能工厂。这是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不过,显然,小米缺乏了对制造的敬畏,初期购买的车小毛病会略微多一些。相比之下,华为很明智,不参与制造环节,但对制造提出了远超原企业能力的要求,逼迫企业提高制造标准。前一段时间有人质疑问界的生产、理想初期的生产,其实,起点都比小米高。小米汽车工厂从零建厂,且还没有全部建成就面临超负荷的产能要求。产线没有足够的磨合期,可能是影响小米汽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制造环节符合经验曲线,随着批量稳定上升,制造环节的质量快速提高了。而且从初期购买用户的反馈看,大家对小米汽车的质量还是基本认可的。
二、小米汽车的技术
近期,对小米汽车的技术(或设计)的质疑不少。
问题一:智驾。在智驾宣传里,小米排不到前三,更没有说是“遥遥领先”,这是行业共性问题,小米在积极努力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
问题二:高速驾驶的安全性。有质疑高速带来的问题的,也有质疑近期的限速设置的。我倒觉得,小米的限速措施应该更果断一些,并积极投入资金培育车主安全意识。同时弱化纽北赛道跑圈。面向大众的年轻车企和不断刷纪录的高速跑车之间,小米初期应选择前者。
问题三: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这问题比阿维塔的风洞质疑容易解决得多,官方做个对比测试,把结果放出来就好。如果在看到对比结果后,还想退,没开始生产的订单,应支持退。
问题四:小米自己组装的某车电池,目前并没有信息证明其更不安全。小米应该拿出数据来证明其安全性。如果确有问题(可能性很小),应果断召回。
三、快速上量带来的全程服务问题。
如,不专业的售后服务,销售网点的专业性,电话客服的专业性,等。
四、小米汽车的公关
很多自媒体都认为近期小米汽车的公关失败,甚至认为,有些做法是“内鬼”提出的方案。负面集中爆发,企业确实很难,但不能当鸵鸟,这也与之前善于引导舆论的小米公司完全不是一回事。应分清轻重缓急,重点问题直面并积极回应。
(一)小米SU7、SU7 Ultra、YU7的用户群体完全不同,追求也不同,对车的认同度也不同。小米公关传播的细分不够。
(二)小米汽车的关注度起点很高,外观辨识度高,就要做好应对高度曝光风险准备。高关注度带来了专业人士的分析,也带来了蹭流量的,刺激了“米黑”,甚至有MCN也积极发布、转发与小米汽车相关的内容,如何应对。需要注意的是,近期多家车企均有起诉自媒体的行为(包括小米),自媒体在编辑内容时,已经熟练应用了各种反投诉手段。
(四)小米SU7车主与小米手机的用户重叠度是不是很高?是否符合年龄偏小、驾车经验偏少、易冲动、爱冒险的特点,小米如何担负起培育新车主的责任?
当然,解决这些问题,不只是公关部门的事,需要全方位思考。公关要尽快梳理存在问题,逐渐回应外界的关切,同时,也需要快速补足薄弱环节,适当减慢汽车生产的节拍,以减轻供应链压力,提高交付汽车的质量。例如,回应汽车质量的排名远比骑车销量的排名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