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是中国仅存的未受侵扰原始森林景观之一。© Shi bai Xiao / Greenpeace
从森林闯入人类村庄和农田的大象、羚牛、野猪,扰人时间越来越久的柳絮,逐渐衰退的“防风固沙卫士”樟子松……这些看似零散的现象,其实与森林和森林修复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2025 年生物多样性日以 “万物共生,和美永续” 为主题。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与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紧密相连。而森林作为关键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的永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因地制宜的森林修复可以让森林重建或加强多重生态效益(图1),不仅使生物多样性保护获益,也可以使依托于健康森林的水土保持、气候韧性、生产生计等效益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图1. 多重效益森林修复
自 2023 年起,绿色和平生物多样性政策项目组携手北京大学保护生态学课题组,基于保护科学理论,创建了一套。
在前期研究中,研究团队梳理了 2000 年 1 月至 2023 年 2 月间修订或颁布的 270 部中央级别政策法律文件,组成了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文件集,开发了基于造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主要威胁因素的评估框架,框架覆盖“威胁因素 - 保护需求 - 行动手段”三个层级,并将该框架体系应用于文件集的分析。
基于前期研究,绿色和平还构建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知识图谱,直观展示政策与部门、政策与评估框架以及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通过要素选择进行直接查询,也可以用自然语言提问查询。
https://gpeadatahub.greenpeace.org.cn//bio_kg/#/FaultAnalysis
2025 年生物多样性日(下周四),联合团队将发布最新报告《协同实现森林修复的多重效益:中国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挑战》。
森林修复的实践成效与政策体系的完备性和有效性息息相关。为了使政策体系更好地支持多重效益森林修复,研究团队在原有的 “威胁因素 - 保护需求-行动手段” 框架体系基础上,聚焦森林生态系统,加入新的研究层级,构建出 “森林效益 - 方面 - 修复需求 - 行动手段” 评估框架。
研究团队构建了包含 296 篇中央层级森林修复政策法规的文本数据集,运用最新的评估框架进行文本提取、多维交集量化分析等,并创新性地引入 “双矩阵分析法”。
报告揭示了中国森林修复政策体系的演变趋势,量化了政策加速期;对政策的完备程度进行了全景式评价;从多重效益视角切入,发现政策在多效益协同治理中的特征模式和潜能;还对政策体系的空缺和薄弱环节进行了识别,旨在提供有助于中国森林修复实现多重效益的政策完善路径,也为其他国家地区的森林治理提供参考。
2025 年 6 月,在北京大学保护生态学课题组和绿色和平共同支持下,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参与完成的另一份报告《森林修复相关技术体系覆盖度分析 —— 基于云南省提高森林质量、实现多重效益的实践需求》也即将发布。
南极洛景观。© Tu Yan / Greenpeace
此研究再次细化了前期研究的政策文件关注颗粒度,聚焦云南森林修复工作适用的国家和地方性技术规程、指南、标准体系。研究参照生境类型、林地起点、修复目标、政府重点工作方向、指标特征等维度的实践需求,评估现有技术体系对实践需求的覆盖程度,并对代表性实践案例的技术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旨在为云南省的森林修复相关技术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报告预告
《协同实现森林修复的多重效益:中国政策法规体系的现状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5.5.22
发布平台:绿色和平发布号、官网,与财新数字说联合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