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送别两位教授!一路走好!
近日,医疗界接连传来噩耗,两位顶级专家因病离世,他们分别是: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临床医学博士张北平同志,因病于2025年5月9日逝世,享年52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主任,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于2025年5月12日13时05分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64岁。
他们在医生最好的年纪里与世长辞,从医半生,奉献半生,生前救人无数,死后也应当被大家铭记。
罕见的“年轻科主任”
曾培养出十多名三甲科主任
5月10日,广东省中医院发布讣告,该院脾胃科大科主任张北平于5月9日22时17分不幸离世,享年52岁。
据公开资料显示,张北平的医学之路始于1998年,她自毕业后便扎根于广东省中医院。凭借扎实的中医功底与不懈的钻研精神,年仅36岁的她于2009年升任总院脾胃病科主任,成为当时医院内少见的“年轻科主任”。2019年,她进一步担任脾胃病科大科副主任及学科带头人,以“十年磨一剑”的信念,推动科室发展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典范平台。
在临床与科研中,她始终秉持“中医是中医院的灵魂”这一理念,带领团队回归中医经典,挖掘伏毒理论在胃肠疾病诊疗中的价值,同时融合现代内镜技术,开创“医镜融合”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她的努力不仅提升了科室的学术地位,更使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成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并在消化道出血、早癌筛查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张北平的职业生涯满载荣誉。她不仅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吉良晨教授的学术继承人,还入选了第8、9批岭南名医录,并获评“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称号。2012年就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医消化病学博导之一,她培养了47名硕士、21名博士,桃李遍布医疗行业,其中已有12人成长为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
她的学术贡献同样瞩目: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17项,主编及参编专著5部,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100余篇,并获2项专利。其领衔的“伏毒理论指导消化道疾病防治”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此外,她还牵头制定了多项国家行业诊疗标准,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消化病诊疗的规范化发展。
据爆料, 张北平教授因脑部恶性肿瘤去世,但亦有学生透露其常年超负荷工作导致健康透支,最终猝然离世。
其实细查发现张教授患病真的有迹可循,她每周坐诊4个单元,年接诊超5000人次,同时承担繁重的科研与教学任务,这种“连轴转”的工作模式强度可想而知。
她生前常引用《刻意练习》中的观点,强调“天才源于日复一日的专业训练”,并以此要求团队精益求精。而她推崇的苏东坡精神——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与多面向的自我修养,这项规定也成了科室的文化内核。
在患者眼中,她不仅是医术精湛的专家,更是温暖的医者。一位高龄患者曾因她的照护而感慨:“见到张主任,病就好了一半。”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奠基人陆树良教授陨落
乃烧伤界巨大损失!
5月13日,上海瑞金医院发布讣告称:
烧伤外科专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主任,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起者之一陆树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2日13时05分在瑞金医院逝世,享年64岁。
这位在烧伤与创面修复领域深耕三十余年的医学泰斗,将毕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我国创面修复学科的体系化发展。
陆树良的医学之路始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早年即展现出对创伤医学的敏锐洞察力。1997年,他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随后在烧伤与创面修复领域崭露头角。作为瑞金医院烧伤科的骨干力量,他逐步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先后担任上海市烧伤研究所所长、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主任等职,并主导创建了中国首个独立建制的创面修复专科(2011年)和集医护技于一体的综合专科(2017年)。
他的学术生涯以“破题”为关键词。面对深二度烧伤创面易进行性加深的难题,他率先提出“伤后24小时内削痂”手术方案,将传统被动治疗转为主动干预;针对糖尿病创面难愈的困境,他揭示“微环境污染”机制并提出“隐性损害”概念,为临床治疗开辟新路径;在瘢痕研究领域,他创立“真皮模板缺损”学说,颠覆了传统认知框架。这些理论不仅写入教科书,更被纳入2018年牵头制定的《中国创面诊疗思路和原则》,成为行业诊疗规范的核心依据。
不仅如此,陆树良的学术成就也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他两度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并获中欧创面修复联盟“杰出贡献奖”、中国烧伤医学终身成就奖等殊荣。其国际影响力亦不容小觑:担任国际创面修复技术协会执行主席、亚洲创面修复协会副主席,推动中国创面修复专科与国际接轨。
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数十名专业人才,学生何国钰等已成为领域新锐。他倡导的“医教研协同”模式,使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成为全国示范基地,年接诊复杂创面患者超万例,救治成功率居国际前列。2019年,他主导的内镜支持下窦道创面治疗技术获国家专利,将微创理念融入传统修复领域,被誉为“创面治疗的技术革命”。
陆树良创建的急诊绿色通道,使严重烧伤患者救治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大面积烧伤存活率提升至95%以上 ;针对糖尿病足患者,他设计个性化清创方案,将截肢率降低40%。
一名因糖尿病足濒临截肢的患者曾回忆:“陆教授每周亲自换药,每次操作像绣花一样细致,保住的不仅是我的脚,更是生活的尊严。”
在技术创新上,他始终立足国情。2014年,他将日本早癌筛查理念引入创面管理,推动“早筛-早诊-早治”体系在基层医院的普及;2023年,他发表《内镜支持下窦道创面处理技术的思考》,将内镜技术从诊断拓展至治疗,使复杂窦道创面的愈合周期缩短50%。即便在生命最后阶段,他仍坚持参与2024年底的专委会会议。
据同事透露,陆树良教授常年承担临床、科研、教学三重压力, 去世前数月仍每日工作超12小时,甚至在ICU抢救前一周仍在修改研究生论文。 这种“燃烧式”工作模式也为他自己的健康埋下隐患。
陆树良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今年的1月18日,当天,上海市创面修复研究中心联合体优秀青年医生组启动及第二批联合体加盟签约会议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召开。陆树良教授不仅参加了这次会议,还在会上讲了话,强调了上海市创面修复研究中心联合体成立的重要意义。
从当时曝光的现场照片看,陆树良教授大红色毛衣,显得特别喜气,他本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也很不错,看不出有任何特别异常的表现。
今年的3月29日,上海市创面修复研究中心联合体优势技术巡讲(第二期)会议在常州顺利召开。原本陆树良教授也是要参加这次会议的,但是大会组委会对外宣布称,陆树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亲临会议现场,特委托其博士后何国钰医生作为代表发言。
据说生前的他还没有退休,一直都在奔波于工作,为了患者的健康忙碌了一辈子,这次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
送别张北平,送别陆树良教授,两位教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