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5月15日电 题:劳动课,真动手才能真受教
新华社记者郑明鸿、周思宇
劳动教育已正式成为中小学必修课,但在部分学校,其被边缘化、流于形式等现象并不少见。
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好的劳动教育,不是课表上可有可无的课程,不是打卡、摆拍,而是让学生们真正挽起袖子、俯下身子参与的实践。
有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并未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浪费时间”,这种想法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悖。让学生多动手,才能对“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有更切实的体会。
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要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杜绝挤占、挪用课时。学校要在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等方面下功夫,让孩子们走进田野、农场、厨房、车间,在真实场景中了解非遗技艺、地方文化、产业技能、现代生产流程,将劳动课作为综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沟通协调素质的新天地。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履行好监督职责,并为学校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在加强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等方面主动作为,为学校提供必要的保障。更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实在学生的成长成才培育过程中。
做好劳动教育,还需家庭和社会都参与进来。父母不能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略孩子的综合发展,要锻炼孩子从叠衣服、收拾书包、做饭、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逐步引导他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活。
只有真劳动,才能获得真教育。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归根结底是要让孩子从小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在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中理解劳动、热爱劳动,从而发自内心尊重劳动者,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