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除了更有诚意的价格,智界应该与问界品牌打出更多差异化。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曝光和流量一直是关键,这对于品牌的建设和推广至关重要,甚至比产品本身还要影响车企的发展和进程。目前中国汽车市场,除了热度持续高涨的小米汽车,紧随其后的应该就是与华为紧密联系的鸿蒙智行了,近一年以来,问界凭借M7和M9两款车型打开了市场,销量也一直稳居新势力前列,但相比问界品牌的火爆和出圈,同为鸿蒙智行旗下品牌的智界却是另一番景象。
智界汽车从2023年底首款车型发布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半之久,但这个品牌在普罗大众心中的形象和知名度依然和问界存在较大差距,销量表现更是如此。智界R7发布前,智界唯一一款车型S7的销量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直到智界R7上市后才首次月销量破万,不过遗憾的是,智界R7的高销量只维持了短暂的三个月。
2024年12月,智界R7推出增程版本、同时新款S7降价增配,品牌两款车型双双上新,在这个本该迎来大卖的时刻,然而智界品牌的整体销量反而一再下滑。从2025年1月开始,智界品牌连续四个月销量下跌,主力车型智界R7并没有由于增程车型的到来升温,而始终不温不火的智界S7更是彻底没了人气,截至刚刚过去的4月份,智界品牌的销量已经暴降至月销5000台左右。
从产品本身来看,智界S7和智界R7并没有什么硬伤,外形秉承家族式设计,智能化方面搭载鸿蒙座舱和华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动力性能和续航均为主流水平,而且两台车的后排空间都非常宽裕,优势亮点和功能配置在同级别都可圈可点。不过在定价上,智界S7和智界R7确实也比同级竞品略高,智界S7最初24.98万元的起售价相比直接竞争对手小米SU7(参数丨图片)高出不少,即便如今入门价格降低后,22.98万的价格还是高于小米SU7、小鹏P7+等同尺寸车型,缺少品牌溢价、价格也没有优势,竞争力自然差一些。
当然除了定价,实际上智界更多的问题在于外部的品牌竞争。要知道,智界S7的二次发布遇到了汽车行业的现象级车型小米SU7,而智界R7发布的同期竞品众多,乐道L60、极氪7X哪一个都不是好惹的对手,更何况上市三个月后又碰到了新款特斯拉Model Y发布。另外更重要的是,作为智界品牌当下的主力车型,定位中大型SUV的智界R7和问界M7重合度过高,尤其是增程车型上市后,考虑到同样的动力形式、相近的功能配置以及近似的尺寸,那些冲着“华为”买单的消费者自然会倾向于品牌价值相对更高的问界,同为鸿蒙智行旗下车型,如此内斗必然导致此消彼长。
前不久智界品牌官宣了刘亦菲作为其品牌代言人,由刘亦菲在娱乐圈的咖位不难看出,华为和奇瑞对于智界品牌的投入并不吝啬。不过明星代言更多的作用是推广,而想要在销量上找到突破,并不能依靠有限的粉丝群体来实现。智界品牌既然面向更年轻的群体,那么就应该思考年轻人想要的是什么,除了更有诚意的价格,与问界品牌打出差异化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