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5月15日上午9点,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范长江研学基地草坪上,一排木桌和竹椅呈扇形排列,两旁展示着当地特色农产品。左边的时令水果:小番茄、桑葚、枇杷等,还保留着田间地头的原生气息;右边装在精美包装盒里的紫皮大蒜和天冬系列产品,又体现了种植到加工的产业升级。

内江首场户外新闻发布会就在这样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在这场“镇”了不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田家镇的镇村干部和返乡创业人士作为“新闻发言人”,通过鲜活的故事,为媒体记者展现了一个产业兴旺、乡村秀美、潜力无限的田家镇。


发布会现场(摄影:兰自涛)

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2024年田家紫皮大蒜产值超9000万元

正值5月,田家镇火花村、正子村、万年村等村的村民都在忙着采收紫皮大蒜。种植历史近200年的田家紫皮大蒜,不仅是东兴区的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产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火花村党总支书记邹丹回忆起了那段艰难岁月。

以前受到水利和交通设施的制约,村里的紫皮大蒜种植规模一度缩减到只有300多亩,缺少规模,效益很难保证。后来,村里修了公路,还在公路的旁边,建成了一条引水灌溉渠,制约紫皮大蒜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被解决。

“我带领村民成立了一家合作社,引导村民继续种植大蒜,还实现了紫皮蒜的工厂化加工生产,把卖不起价的小果经过腌制加工,变成十到二十元一斤的紫皮蒜产品,提高附加值。”邹丹兴奋地说道。

田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胡建华介绍道,2024年,“田家紫皮大蒜”产量有1万余吨,实现产值超9000万元。


现场摆放着当地特色水果(摄影:兰自涛)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长江田园花海吸引众多游客观赏

田家镇是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乡,以国家AAAA级景区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为核心,田家镇打造了集“长江文化博览、故居田园风光、果蔬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东兴区田家镇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副镇长黄静称,今年“五一”节,大家期盼已久的长江田园花海正式开园迎客,500余亩树桩玫瑰、月季、牡丹等竞相绽放,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除此之外,田家镇还有农产品采摘基地、露营基地、生态景观带及彩虹步道,配套水月餐厅、竹栖居民宿、橘子园农家乐等设施,形成了“红色教育+生态休闲”全域旅游网络。现在,花海漫步、麦田摄影、乡村丰收、趣味运动、非遗市集、美食展销等特色活动贯穿全年,让游客来到田家好看、好耍、好吃。

下一步,田家镇还将继续挖掘范长江红色文化资源,壮大特色产业,开发田园休闲项目,推动文农旅深度联动,持续提升范长江文化旅游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现场展示有天冬系列产品(摄影:黄晓庆)

退伍老兵回乡创业

解锁乡村旅游一年四季不同玩法

随着产业的发展,不少有志之士返乡创业,来到田家投资兴业,三兵橘子园负责人濮加隆就是其中之一。发布会上,濮加隆讲述了他带领乡亲们共同创业的心路历程。

12年前,濮加隆退伍来到田家镇三元村,创办了养殖合作社,后来因为禽流感,几十万元全打了水漂。

2018年,瞅准乡村旅游的市场前景,他开办了农家乐。后来,眼见周围农家乐越来越多,他又再次创新,探索出不同的玩法。

春天搞“踏青套餐”,把摘果子、钓鱼、拍花海打包卖,让客人来了还想来;夏天开“田间课堂”,带城里娃种菜、抓龙虾,告诉他们菜不是超市里长出来的;秋天玩“橘子狂欢”,让游客自己动手做橘子酱;冬天做“围炉火锅”,用羊骨头熬一整天汤底,配上烤全羊,吸引了不少“好吃嘴儿”。

“挣钱不能只顾自己。”濮加隆分享道:68岁的钟大爷帮农家乐打扫卫生,一个月多挣2000块;退伍战友老薛当上大厨,还带了仨徒弟;周围农户养的鸡、种的菜直接卖给餐厅,一年能收80多万的货。

作为一名党员,也是老兵,濮加隆说,往后他还得继续当好这个“炊事班长”,带着大伙儿守着田、创着业,把日子越过越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