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陈晨

在山东阳信,一张手工地毯的诞生,需历经纺线、绘图、织造、修剪等二十余道工序,上千个绳结在匠人指尖翻飞,将羊毛与丝线编织成流动的艺术。这里的手工地毯曾铺进人民大会堂、美国白宫,也曾亮相G20峰会与世博会,而背后支撑这一非遗技艺走向世界的,是一个将“守艺”与“创新”刻入基因的工坊——阳信地毯非遗工坊。


以人为脉:一双手托起一个产业的传承链

走进阳信地毯非遗工坊,记者首先大为感叹的是了解到省级非遗传承人黄春生独创的“三点定位法”能将每平方英尺地毯的结数误差控制在5个以内,让手工地毯的精密不输机器。

其次就是他设立专项基金培养91名徒弟,其中37人来自脱贫家庭。如今这些弟子已成为工坊技术中坚,更将技艺辐射至周边20余个村庄,形成“大师带骨干、骨干带农户”的三级传承网络。工坊年均开展3200课时培训,50支专业队伍在流水线上坚守着手工织造的“最后一道防线”。

校企合作则为传承注入新血。工坊与清华美院、中国美院共建实验室,开发出“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系统”,用三维建模技术解析传统纹样;与山东工艺美院设立的“瑞鑫奖学金”,已资助436名贫困学子走进工艺美术领域。

以技为骨:126项专利背后的非遗革新战

在工坊研发中心,一场静默的科技革命正在进行:青岛大学研发的纳米抗菌材料正被织入地毯纱线,美国杜邦公司提供的生物基纤维让地毯可降解回收,激光雕刻技术则让波斯纹样与中国水墨意境碰撞出新美学。工坊墙上的126张专利证书,记录着这场传统工艺的“逆袭”。 工坊参与国内、国际手工地毯行业标准的制订与修订,目前相关标准已全部实施。


以艺为桥:6000人的“家门口致富工程”

2024年,工坊带动就业人数6000人,带动脱贫人口就业数量2109人,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集中培训+居家接单”模式,农户可灵活承接地毯修剪、纺线等工序,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

工坊打造的“非遗经济生态圈”更超出想象:3个工业园区联动8家子公司,形成从羊毛采购、染色到织造、销售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6.8亿元营收中,80%来自地毯主业,而博物馆研学、材料研发等衍生板块正成为新增长点。

【记者手记】

当记者离开时,工坊展厅的灯光照亮墙上的一句话:“每一寸地毯都住着匠人的光阴。”从匠人们布满老茧的双手,到脱贫户家门口的织机,从实验室里的纳米材料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会议,阳信地毯工坊用最传统的技艺织就了一张最现代的保护网——这里没有固化的“遗产”,只有流动的“生命”。或许,这才是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