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有网友爆料称,广东普宁市第三中学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中,多名学生因天气炎热地面温度过高被烫伤,并质疑学校处理不及时,“最后还是班主任拿来烫伤膏给同学涂抹”。
对此,5月14日校方表示,上级已前来核查,“学生都正常”。普宁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称,大概有九名学生因与地面接触出现手部起泡或磨破皮的现象,发现这一情况后已立即联系医院进行评估,将学生送去医院包扎,并注射了破伤风疫苗,目前已获家长理解。
九名学生被送医包扎并打了疫苗,实际上已给学校敲响了警钟。显然,此次事件本不该发生。如果说师生都很重视这个活动,没有做出临时取消的决定,那么在现场也应做好防护工作,以免学生被炽热的地面烫伤。比如,在做平板支撑等与地面接触的动作时,让学生在手掌下垫一层垫子,或让学生直接戴手套。
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事后校方不仅没有反思自身的疏忽,反而郑重其事地发布了一封表扬信。表扬信写道:“虽然今天的操场地面温度较高,但是同学们在比赛过程中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人抱怨,始终以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比赛…… 这份在困难中坚守、在挑战中奋进的精神,让每一位在场的老师和评委震撼与感动!”
什么叫 “没苦硬吃”?看了这封表扬信就知道了。
表扬信中,“无人退缩”“无人抱怨” 被反复强调,仿佛忍受身体痛苦是值得推崇的美德。这种将 “吃苦” 等同于 “优秀品格”、将伤痛包装成 “荣誉” 的叙事,是对教育本质的误读,根本经不起推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把学生训练成一味服从的 “苦行僧”。真正的坚韧、顽强,也应当建立在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基础上,而非用无谓的伤痛去证明。
正如作家余华所言:“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换言之,“吃苦教育” 本身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这个 “苦” 是否吃得合理,刻意追求 “吃苦” 已背离磨炼意志的初衷,只有吃无法避免的苦,才有意义、有价值。
显而易见,冒着地面烫伤的风险参加评比展示活动,与在学业、生活过程中克服困难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人为制造的、无意义的痛苦,后者则是成长过程中必要的磨砺。将两者混为一谈,是教育理念跑偏乃至扭曲的体现。更可怕的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可能让学生误以为忍受不公与伤害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现实中,这种 “没苦硬吃” 现象在教育领域并不少见:暴雨中军训、雾霾天长跑、夏天教室不装空调…… 这些打着 “磨砺意志” 旗号的行为,实则是教育者懒政思维的产物 —— 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制造 “成果”,却回避真正的育人责任。
学生不是舞台上的道具,教育更不应是一场苦情戏。摒弃 “没苦硬吃” 的畸形文化,让教育少一些形式主义的悲壮,多一些科学理性的温度,这才是对青春真正的尊重与保护。
作者:耳东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