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底,赵阿姨因持续咳嗽前往医院检查,结果令人心惊——"右下肺空洞、两肺炎症",肿瘤标志物也异常升高。2025年1月的PET-CT检查更显示:右肺下叶背段不规则肿物,胸10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提示肺癌骨转移。活检穿刺确诊为(右肺)腺癌。医生建议立即化疗,但仅仅一次化疗后,赵阿姨就出现了剧烈副反应,连续二十多天卧床不起,生活陷入困境。
看着母亲痛苦不堪,女儿心急如焚。她先是辗转长春当地医院求取汤药和药粉,但效果不佳。不甘心的她又奔赴北京,寻访专家开取中药,并加用抗骨转移治疗。起初似乎有所缓解,然而第四天情况急转直下——赵阿姨上吐下泻,甚至出现休克,不得不再次住院。经过对症治疗,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头晕、呕吐、腹泻等问题仍反复发作。女儿又接连走访北京、天津多家医院,却始终未能找到有效治疗方案。短短三四个月间,赵阿姨的体重骤降30多斤,身体每况愈下。
为何女儿如此执着于中药治疗?2025年3月17日,在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女儿向袁希福院长道出了缘由:"我婆婆患胰腺癌,当时已无法手术,喝了您的中药维持了四年。"这份曾经的希望,如今成为她救治母亲的唯一寄托。她详细描述了母亲的症状:反复呕吐、腹泻、虚弱无力、口干却不爱喝水,对任何异味都敏感想吐。
袁希福院长仔细倾听后,边开方边叮嘱身旁学生:"虫类药味大,不能用...药不要熬太多。"这份细致入微的考量,或许正是专业与经验的体现。
转机出现在4月14日的复诊。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赵阿姨竟能坐八九个小时的硬座前来就诊。一见面,她就精神饱满地分享近况:从当初卧床不起、每日呕吐腹泻三四次,到现在能自己吃饭、做饭;从女儿代诊到亲自前来;体重还增加了六七斤。"这药不吐,还挺好喝的,"赵阿姨说,"以前吃药就吐,拉肚子止不住,还心疼钱。现在能洗衣服、擦地、做饭了。"唯一困扰她的是仍在掉头发,袁院长巧妙解释为"以前西药的副作用",并幽默地说:"人都有爱美之心,你说满意我可高兴了,我可'虚荣'了啊!"这番玩笑话让在场众人都笑了起来,也缓解了赵阿姨的忧虑。
这段求医历程折射出癌症患者家庭的艰辛与坚持。从西医化疗到中药调理,从长春到北京、天津再到郑州,女儿带着母亲跋涉千里,只为寻找一线生机。当现代医学手段带来难以承受的副作用时,传统中医药成为另一种希望。而医者如袁希福院长,不仅需要精湛医术,更需懂得如何用专业与心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赵阿姨的故事尚未结束,但这段经历已告诉我们:在疾病面前,爱与坚持或许是最珍贵的良药;而好的治疗,不仅需要对抗疾病,更要尊重患者的感受,给予他们生活的希望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