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真的认不出来这个字了。"我拿着书法作业本,指着其中一句"()民安"中的那个字,满脸困惑地问老师。
老师放下手中的红笔,走到我身边:"这个字是'泰'字,你再仔细看看。"
我凑近纸面,眉头皱得更紧了:"可是老师,这分明是个'东'字啊!您看这起笔的横折钩,这中间的竖钩,还有最后的收笔,不就是标准的'东'字草书写法吗?只不过在最后一笔多了一点而已。"
老师微笑着摇摇头:"你看这里。"他拿起毛笔,在我作业本旁边示范起来,"真正的'泰'字草书,起笔是两点,然后是横折钩,中间一竖贯穿而下,最后收笔时确实会有一点,但这个点与'东'字的写法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我歪着头仔细端详老师的示范:"可是老师,书法不是讲究个性和变化吗?说不定这位书法家就喜欢这样写呢?"
"你说得没错,书法确实有个性差异。"老师耐心解释,"但'泰'字草书有其特定的结构特征。你看这个字的中心部分,应该是上下贯通的,而'东'字则没有这种结构。"
这时,班上的小明也凑过来看:"我之前也见过这个字,老师说得对,这确实是'泰'字。你看《兰亭序》里王羲之写的'国泰民安',虽然不完全一样,但结构是相似的。"
我仍有些疑惑:"可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么像'东'字呢?"
老师笑了:"这就是草书的魅力所在。同一个字在不同书法家笔下会有不同表现,但基本骨架是不会变的。你看这个字的最后一笔,虽然多了一点,但整体结构还是'泰'字的特征。"
回家后,我翻阅了几本古代书法字帖,果然发现"泰"字草书有多种写法,有的确实与"东"字颇为相似。看来是我对草书的认识还太浅薄了。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学习书法不仅要临摹字形,更要理解每个字的内在结构和演变规律。老师说得对,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真正掌握书法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