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傍晚,北京16个区突遭"鸭蛋大小"的冰雹袭击,最大的直径约5厘米,车窗被砸碎,车身被砸凹,导致交通拥堵,市民措手不及,到处寻找避难处。那么这次“雹灾”究竟是怎么回事?冰雹大小主要取决于什么?最大冰雹究竟有多大,开阔地带我们该如何防范冰雹呢?
北京这次冰雹的气象成因是什么?
白天的强烈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温度升高到30℃ -> 低层大气迅速升温并变得不稳定,能量大量积聚 -> 同时大气中存在较为充沛的水汽供应 -> 在有利的触发机制(如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辐合带)作用下 -> 强烈的上升气流得以发展,形成深厚的雷暴云 -> 云中水滴和冰晶在强上升气流中反复运动并凝集增长,形成冰雹 -> 当冰雹增长到足够大,上升气流无法再将其托住时,便降落到地面,同时伴有大风等强对流现象。
冰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冰雹是雷暴云中的"天然弹珠游戏"。初始的冰晶在强大上升气流中被托举到高空,在穿越不同温度的云层时捕获过冷水滴并迅速冻结,就像滚雪球一样逐渐长大,直到重到上升气流无法支撑,就会降落到地面。
冰雹大小主要取决于什么?
冰雹最终能长到多大,并非单一因素所决定,而是多种大气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五种:
雷暴云中上升气流的强度与持续时间:这是决定冰雹尺寸的最主要因素。上升气流越强,就越能将重的雹块托举在空中,使其有更充足的时间在富含过冷水的云区中停留和生长,雷暴产生的冰雹就可能越大。
过冷水滴供应是冰雹快速增长的“食粮” :云中可供凝结的过冷液态水含量越高,雹块在运动过程中能捕获的水分就越多,就能长得越大。
大气温度廓线(0°C层高度及-20°C层高度):理想的温度层结是冰雹生长的"温床"。云顶要冷(低于-20℃),中间层要厚(提供生长空间),地面上方的暖层又不能太厚(避免过度融化)。冰雹最终大小,既取决于云中的"长大",也取决于下落中的"瘦身率"。
雹块在风暴中的驻留时间与运动轨迹:冰雹是风暴里的"过山车游客",乘坐时间越长,体积越大。理想的上升气流要像"完美弹簧"——既不太垂直(防止直接弹出云顶),也不太倾斜(能提供足够支撑),这样冰雹才能多次循环"打卡"高含水区,像滚雪球般不断壮大。
母体雷暴的特征:雷暴类型决定了"冰雹工厂"的产能。超级单体雷暴是专业的"冰雹制造厂"——强大旋转的上升气流如同永不停歇的传送带,将冰雹反复送入"冷冻区"成长壮大。而多单体雷暴则像临时作坊,生产周期短,只能产出"小号"冰雹,难以培育真正的"天空巨无霸"。
简而言之就是,异常强大且持久的上升气流、极为丰富的过冷液态水供应、理想的上升气流倾斜度,以及能够支持长时间、多次循环生长的雷暴结构(如超级单体),可以催生令人震撼的巨型冰雹。
那么冰雹究竟可以有多大?
目前世界气象组织官方认证的最大冰雹出现在2010年美国南达科他州,直径达到20.3厘米,和排球差不多大。而2018年阿根廷一场冰雹据报最大可能达到23.6厘米,几乎接近足球大小。你可以想象一下排球、足球大小的冰块从天而降,会是怎样一种“终结”体验!
基于对超级单体雷暴中上升气流速度(可达70-80米/秒)模拟及气流支撑能力分析,理论上冰雹的最大可能质量约在1.4千克至1.5千克之间,其最大直径约为25-30厘米。有趣的是,大冰雹并不是理想的球体,而更可能接近于三轴椭球体。
巨型冰雹从天而降速度有多快?
冰雹通常是从几千米甚至上万米高的雷暴云中坠落的。一般来说,棒球大小的冰雹(直径约7.5厘米),末端时速可达约160公里;如果冰雹直径达到15厘米,末端速度可能高达每秒75-80米,也就是时速270到288公里!这速度可媲美高铁,破坏力堪比小型炮弹。
冰雹形成需要严寒环境,为什么偏偏在炎热的夏季出现大冰雹?
恰恰是炎热天气为大冰雹提供了"燃料"。夏季强烈日照加热地面,产生强大的不稳定能量和上升气流,而高空仍然寒冷(低于-20℃),这种温差越大,形成的雷暴云越强,冰雹也越大。就像摇晃的汽水瓶,温差越大,爆发越猛烈。
为什么冰雹切开后会有"年轮"一样的层状结构?
冰雹内部的同心环状结构记录了它的"冒险之旅"。透明层形成于接近0℃的区域(湿增长,慢慢冻结无气泡),不透明乳白层形成于更冷的区域(干增长,瞬间冻结含气泡)。冰雹在云中上下穿梭,不断经历这两种环境,形成了类似树木年轮的层状结构。数一数这些层数,就能知道冰雹在云中"旅行"了多少次。
为什么不应该在大树下躲避冰雹?
大树确实能挡住冰雹,但同时也是雷击的高危目标!此外,强风和冰雹可能导致树枝断裂坠落。躲大树下可能避开了"炮弹"却迎来了"闪电",这是一个更危险的选择。
如果在开阔地带突遇冰雹,该如何自保?
立即蹲下,身体蜷缩成球状,用双臂保护头部和颈部,背部朝向冰雹来袭方向。利用背包、外套等一切可用物品覆盖头部。记住:保护头颈部是首要任务,其他部位的伤害通常不会致命。如果附近有水体,你又会游泳的话,我感觉躲水里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冰雹通常很快就会过去。
如果开车遇到冰雹,最安全的做法是什么?
减速并寻找坚固的遮蔽物,如加油站雨棚或停车场。千万别停在桥下或涵洞内!这些地方易积水成灾。如找不到遮蔽处,留在车内,远离车窗,用衣物或毯子遮盖头部。车身提供的保护远好于暴露在外。
冰雹是雷暴云中特殊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奇观,其大小取决于上升气流强度和持续时间、水汽供应及风暴结构。世界最大冰雹已接近足球大小,下落速度堪比高速列车。面对冰雹威胁,我们应提前关注天气预警,寻找坚固避难所,避开树木和低洼地带,必要时保护头部并避开车窗。
目前还无法百分百精准地预知冰雹的每一次降临,尺寸和损伤大小,但多了解一些冰雹的“脾气”,学几招防身避险的技巧,总归是没错的!毕竟,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还是“怂”一点吧,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