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株洲62岁老人病重依旧被抬到银行取钱的事情,目前已经两家媒体报道。
一个是极目新闻:
另一个是大象新闻;
两家媒体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有底线的,虽然网上很多网友觉得为何当下的媒体不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只是截取部分不重要的细节报道出来!但我想说的是,能报道已经实属不易!
至于其他的,各自思考即可。
二,
这件事我最早看到的是家属发声。那则视频里讲到了这件事的脉络:
患病的妈妈交给女儿两人的身份证和存单去银行取那点为数不多的存款。然后银行拒绝,需要本人来。女儿说妈妈重病,取钱也是看病的,没办法来。但银行工作人员不搭理,且不告知女儿这种情况是可以上门服务的,然后没办法,家人为了取钱看病只能将老人用轮椅抬到银行,结果又是刷脸又是其他的一番折腾,老人在银行就失去了生命。
这件事怎么说,不能说人死在了银行就是银行害死的,但这种折腾真的没必要,在过去的几年里这样的案例已经发生很多次。更老的老人被抬到银行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而每一次答复的都很好,但现实是很难。
银行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第一时间告知的是不能来上门服务,如此悲剧就会避免。
三,
当下很多关于钱上的魔幻。譬如下面这个,
父亲去世了,男子继承房产。却也被要求提供爷爷外公的死亡证明。而当事人从未见过爷爷和外公,那么就无法提供,也无法继承自己父亲的遗产。
还有下面这个。
男子在网上卖了几百克的金条,然后就悲剧了,卡号账户被冻结,金条没了,钱也没了。
理由是涉诈资金。
这样的事我写过很多次。
一是民众交易,是无法判断对方的资金来自于哪里?哪怕是各大商行,一个诈骗者买一辆车,那么4S店的账户被冻结,这就很离谱。因为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是人没法交易了。
二是,怎么算都不能算到个体头上。因为诈骗的钱通过银行转账,诈骗得来的钱花出去也是银行转账。那么银行从一开始就需要冻结这个账户,而非是花出去了再多一个受害者。如此就离谱了。
四,我昨天讲到了双标和规则只是针对普通人而定,被好几个人吐槽。那么现在呢,是不是依旧要吐槽。
其实我一直有个问题便是,普通人都是实名登记的信息,无论银行卡还是电话卡、反而是骗子都是虚拟的了。看看那些骚扰电话,有一个不是虚拟的吗?
那么这个问题该找谁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