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礼轻情意重,可送错了就是火药桶。”老舍先生在《离婚》里写过:“人情,是不易应付的。”这话搁在亲家往来上,那是一点不假。咱当父母的,都盼着孩子小两口日子过得顺,可有时候亲家送礼一个没拿捏好,表面上笑嘻嘻说“破费了”,背地里直犯嘀咕,最难受的还得是自家孩子,夹在中间两头不是人。
亲家送礼三个别碰,碰一个就会被嫌弃!孩子夹在中间也难做人
一、别碰“变味”的贵重礼:看似有面儿,实则埋雷
老话说“无功不受禄”,亲家突然送来个大金镯子、名牌包,价格标签还没撕,这阵仗保准让人心慌慌。小区张阿姨就跟我吐槽过,儿媳娘家妈第一次上门,直接甩下块两万多的名表,说是“给亲家公撑撑场面”。张阿姨哪敢收啊,推来推去场面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后来才知道,人家这是嫌自家儿子没本事,拐弯抹角“砸场子”呢!
还有那种打着“投资小两口”旗号,非要塞钱的。我邻居家儿媳的爸妈,过年非得给小两口塞十万块,说是“帮着还房贷”。可转头就在亲戚群里说:“我家闺女嫁过去吃苦喽,连套大房子都买不起。”这话传到亲家耳朵里,两家直接闹得半年没来往。孩子这边呢?天天被自家爸妈说“倒贴”,又被公婆埋怨“没骨气”,最后小两口吵得差点闹离婚。送礼送得贵重不是错,可要是带着优越感、藏着小心思,再好的东西也变了味!
二、别碰“好心办坏事”的土特产:卫生隐患最要命
有些亲家想着“自家种的、自个儿腌的,最实在”,结果好心办了坏事。李婶就吃过这亏,儿子结婚后,亲家从乡下扛来两大坛腌菜,说是祖传秘方。李婶想着尝尝鲜,谁知道全家吃完上吐下泻,去医院一查,亚硝酸盐超标!原来坛子里密封没做好,亲家也没注意保质期,这下可好,好好的人情成了医疗事故。
更离谱的是送活禽活物。王大爷家亲家直接拎来三只活鸡,鸡爪子还绑着泥,在客厅扑棱得鸡毛乱飞。王大爷家是精装房,地毯、沙发全遭了殃。最头疼的是,现在小区哪能杀鸡啊?小两口连夜开车送回乡下,来回折腾四小时,累得够呛。不是说土特产不好,关键得考虑人家方不方便、卫不卫生,要不然这份心意,真成了甜蜜的负担!
三、别碰“踩雷”的敏感礼:习俗禁忌要避开
各地习俗不同,一个不小心就踩了雷。我有个远房表姐,结婚时婆家送了把梳子当嫁妆,本想着“结发同心”,结果表姐娘家那边忌讳“梳”和“输”同音,觉得不吉利。这事传到村里,七大姑八大姨议论纷纷,表姐爸妈觉得面子都丢尽了,两家差点悔婚。
还有送钟、送伞这类谐音不好的礼物,碰上讲究的人家,当场脸色就变了。再比如有些地方忌讳送单数礼品,有些地方觉得送鞋寓意“把人送走”不吉利。要是不提前打听清楚,送出去的礼就像扎在心里的刺。更别提有些亲家喜欢送保健品,本意是关心,可万一对方有忌口、过敏,那可就麻烦大了。
说到底,亲家送礼讲究的是“心意到、礼数全、不添乱”。就像老辈人说的:“亲戚之间,和为贵。”咱们做父母的,都盼着孩子婚姻幸福,送礼前多琢磨琢磨对方的喜好、习惯和忌讳,别让一份好心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要是实在拿不准,直接问问自家孩子,“投其所好”总没错!毕竟小两口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才是咱们最大的心愿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