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在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引领下,文化产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黏合剂。

原文 :《从文化认同到经济协同:长三角一体化新路径》

作者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洁

图片 |网络

2025年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联席会议近日在浙江省金华市召开,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在会上签署了《长三角入境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共绘区域文旅协同发展的战略蓝图,加大优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共同推进文化“走出去”,强化完善文化旅游综合执法。从文化根源来看,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人文资源丰厚,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形成文化发展共同体,加快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从经济学理论来看,早期哈耶克和诺斯等经济学家将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列入经济学研究范畴,认为文化在经济增长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体彼此信任、文化相近和认同会使得人们的行为更合理,增大重复交易的概率,从而使得区域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一理论在长三角区域同样适用,并且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在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引领下,文化产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黏合剂。

长三角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文化市场转型成效卓著。长三角地区文化市场转型加快,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文化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融合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人文共识,沪苏浙皖四地全面启动新一轮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长三角样本。二是文化市场的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2023年4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签约《长江三角洲区域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合作协议》,将建立起跨区域的行政执法协作机制,通过区域协调推进优势互补,打造文化市场协同发展的新样板,形成规范的市场监督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三是培育了强大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群。在第十五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中,长三角区域共有12家企业上榜。长三角共有6个文化产业园区被列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四是市场主体多元化。文化领域的多元经济主体和经营模式有序发展。文化领域的创新创业成为热点,自媒体、直播等新业态吸引了广大年轻人加入,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本土文化加速“走出去”。我国文化“走出去”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路径。长三角是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和业绩最好的区域之一,在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名单中,长三角地区共有110家企业、26个项目入选,分别占全国的30%、22.6%。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版权作品从长三角走向世界,不少由中国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版权被外国引进。以阅文集团为例,集团内原创小说网站端口向世界各国国家出口小说版权和国产原创小说的图书版权,目前向世界各地授权作品100多部。

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是双效产业,经济效益是发展基础,社会效益是终极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文化产业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正在充分释放,文化发展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应凸显。一是多元融媒覆盖广大用户,现代媒体影响力扩大。长三角新媒体融合传播矩阵助力扩大主流舆论影响力,潮新闻、交汇点新闻等35家主流移动新媒体成为影响力覆盖数亿人的主流新媒体。二是原创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电影、美术、戏曲、文学等领域佳作不断,跨界合作不断深入。三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长三角各省市地缘相近,文脉相连,江南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大运河与长江文化等多元地域文化相互影响。长三角积极开展艺术创新,昆曲、南京白局、黄梅戏、越剧等艺术形式在多种剧目上实现了光电影等数字化融合创新,在社会化展映上取得新突破,紧扣时代主题和当代文化精神。

文化产业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

文化产业发展加深了长三角文化认同。我国共有世界遗产55处,长三角占8席。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超过210处,拥有3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的长三角古镇就有80个,占全国的25%以上。文化产业已然成为长三角的优势支柱产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三省一市的融合,增进了区域亚文化认同与互信,是长三角区域的文化基石和精神基础。

文旅产业发展激发了长三角一体化转型动力。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抓住了文化创意、艺术与经济融合等热点,呈现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趋势,具有显著的低消耗特征,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点。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长三角的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文化产业有强烈的产业间渗透和溢出效应,文化元素与多种产业门类融合,有利于加快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整体效能提升。

长三角的文化产业发展正在打破传统思维,拓展文化认知边界,积极谋求产业大发展。一是引进创意设计产业上游和附加值高的文化工艺品下游,并在文化用品生产领域扩大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的应用范围。二是聚焦文化用品,开发绿色、环保、实用性强的生态产品。三是拓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超高清视频设备和终端、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VR/AR)等,探索定制设计渠道,增强柔性制造能力。


从需求端来看,不断创新的长三角文化产业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供给方,也是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中流砥柱。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引导消费升级,企业在产品设计环节注重文化元素或者创意,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也是在倡导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文化,让消费者从购买产品变成“为文化付费”“为情怀买单”,实现“美学增值”“品牌塑造”。

文化产业增强了长三角区域竞争优势。长三角的文化产业已经具备显著的竞争力,规上企业营收增长率达到10%以上,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势头明显。不仅如此,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推动长三角地区城市错位赶超,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文化产业是特色型中小城市崛起的重要发力点。一是通过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形成专业性文化产品制造业。随着相关产业链条的形成,需要在城市集聚人才和配置硬件资源,并且确保产业链条与城市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相耦合。二是文化产业是消费型产业,文化产业的成功转型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体量。对于工业和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而言,应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深挖城市文化资源和底蕴,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高地,深耕文化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技术化产业链条,争取获得发展优势。

长三角文化产业能级提升路径

以文化科技创新引领长三角产业整体能级提升。长三角汇聚了丰富的科研基础资源,有36所“双一流”高校,上海张江、安徽合肥有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些资源是长三角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源泉。在深化区域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技术联动,由重点区域的点段创新带动整体合作创新,解决重点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引领建立区域创新产业技术标准,合力推进技术转移,鼓励先进地区产业技术转移。鼓励苏浙沪文化产业中的技术优势企业在苏北、皖北等地设立飞地,产生技术扩散效应。充分利用苏浙沪皖区域汇聚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交叉学科和行业的领军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探索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多维度培养模式,尽快出台长三角一体化文化人才引进政策。

以文化品牌竞争力促进长三角一体化构建区域优势。一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应增进共性文化认同,深化区域融合的共同体认知。江南文化是长三角文化的根脉,勤勉、机敏、敦行、坚韧、崇文、重商、开放、进取、精致、雅逸等文化基因和开放求新、明达致远、精进图强的区域精神,熔铸了长三角人民的个体修为、知识构造、思维方式、原创能力和心态胸怀。寻找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价值认同,依托文化产品设计打造长三角文化品牌,推出具有长江文化特质的艺术作品、文旅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强化在演艺产品、文旅合作、广告会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创造资源和项目对接平台。二是打造统一的长江文化产品标识。设计具有历史元素的标识形象,将长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作为主体元素融入文化产品,展现长江厚重文化底蕴。


以文化平台聚合力带动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效率提升。一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编制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和蓝图,出台人才、资本、市场融合发展政策。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签署了《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旨在推动长三角区域文旅资源、产业要素加速流动,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二是建设区域要素共享平台,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破除区域内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的地域限制,实现域内开放。针对文化资源进行平台数据整合,做好跨省市产业服务,统筹域内价值链分工,明确跨区文化市场和产业链定位,形成互补优势。三是创新平台治理理念,提高平台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促进地区间和行业间共享程度提升,通过各地文化企业集聚在同一平台共享市场和渠道,形成良性竞争格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推动文化产业有序集聚,充分发挥区域内增长极的辐射效应,促进文化产业分层赋能、梯度开发。

以文化市场整合力提升长三角文化产业规模效益。持续深化长三角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深化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合作,加强文化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增强规模效应。开拓市场建设和管理渠道,建设市场化的管理联席会议机制,重视文化市场管理协商和文化市场监管制度的优化,完善市场信息互通和市场监测结果通报制度,推进区域文化市场一体化发展。构建统一开放的现代文旅市场,完善公平市场建设机制,打破区域壁垒,倡导公平竞争,推动长三角区域内要素合理流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联合保护方面的执法机制。

以文化投资驱动力助推长三角创新要素集聚与融合。一是推动长三角区域加快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驱动机制。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探索建立“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基金”,以政策引导资金为纽带,进一步增加投融资的参与主体,发展政府主导、民营力量支撑的文化领域多层次多渠道文化资本市场,引导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二是引导文化资本进入先进制造业领域。支持长三角“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数字文化,强化跨行业的交叉创新。三是强化文化资本对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对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基于区域内文旅融合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合肥、南京、浙江、上海等地的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制定《推进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三省一市金融服务“同城化”水平,建设长三角区域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完善跨区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和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发展长三角文化产权交易市场。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1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