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inogue15

编辑 | 三水

初识电子游戏

身为80后,我的童年正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身边的大人也不乏出海打拼的“成功人士”,当他们回国后,总会给孩子带些“礼物”,其中就包括进口游戏机。那会儿正是任天堂FC大火之时,由于FC的外壳被设计成醒目的红白色,因此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白机”。身边的小朋友里,但凡谁家父母能带回一台正宗的“红白机”,那绝对是圈子里最靓的仔。


改开的春风也让投机的商家看到了机会,不久,各类仿制的FC和游戏卡带便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撇开版权不说,但至少填补了中国游戏市场的那段空白,更是让我们这些小屁孩们见识了更多的电子游戏,而最家喻户晓的,还要数小霸王学习机和那些魔改而来的“N合一”卡带,从此,一张卡带就能让孩子们反反复复地玩个痛快,哪怕自己玩腻了,还能借给别人继续把玩,不亦乐乎…

虽说这些待遇与我无缘,但身边不乏爱打游戏的小伙伴,也是拖他们的福,让我多少沾到了游戏的光,见识到了那些光怪陆离的电子游戏。

少时游戏记忆

  1. 盗版卡带

说起那些n合一的盗版卡带,真是让人记忆犹新。有卡带外壳因质量不佳而损坏,但执着的孩子们却将卡带芯片直接插在游戏机上读取,这些“裸盘”上还露出一坨黑色的隆起,后来我才明白,这原来是盗版厂商为了节约成本,而使用的一种廉价封装工艺。

此外,“聪明”的盗版商不惜以压缩的画质,精简的关卡,硬生生地将多个游戏塞到了一张只有几十kb的卡带里。这在一款游戏动辄几十G的今天,真是难以想象。现在看来,这都是时代的眼泪啊。

当然,盗版终究是盗版,记得当时有一款“打鸭子”的游戏,只有正版FC才能连上额外的光枪进行体感射击。你看,早在40年前,任天堂就在家用游戏机上,仅通过一个输入设备,不需要额外辅助定位,就实现了体感游戏的雏形。


不过这可都是正版玩家的福利,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还好小朋友们并不在意,继续各玩各的。

2.俄罗斯方块

儿时的我,时常观摩伙伴们打游戏,看着他们在屏幕前一边说笑,一边控制着屏幕里的角色,感觉很是奇幻。但或许是小脑不够发达,我始终对操作提不起劲,复杂的游戏机制更是不感兴趣,唯一能上手的,恐怕只有“俄罗斯方块”了。这款看似简单的消消乐游戏,却紧紧抓住了我迫于化整为零的心理,逼着我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对下落方块进行规划,对我的思维与反应进行着双重训练。配合那首耳熟能详,节奏明快的背景乐《Коробейники》,旋转的方块仿佛变成了音符,说他是音乐游戏也不为过。哪怕是现在,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背景乐,总按耐不住想来一把的冲动。


“俄罗斯方块”在当年可是大有来头,他原本只是一名前苏联工程师设计的测试程序,谁知后来,多国政府一度为它展开过激烈版权争夺战,直到最后被任天堂买断,这才有了我在FC和掌机里看到的身影。从此,它便出了名,还出了圈,甚至影响了学术界。以至于后来我做游戏研究时,发现一些游戏理论但凡套用到“俄罗斯方块”里就会失效。除了我,不少国内外的游戏研究者也都有类似的遭遇。最后,我不得不将其归咎于它过于存粹,只能用最基本,最原始的角度来看待……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总之,“俄罗斯方块”真是游戏界里一个奇特的存在。

3.街机与恶名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格斗游戏,是个大孩子带我去街机厅里看他打《拳皇》,那大孩子可是个游戏高手,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那双舞蹈般的双手在按键与摇杆间优美切换的场景,而他精湛的操作,总能吸引到无数人在我们的街机旁驻足停留,很是热闹。回想起来,像极了现在大爷们在公园围观象棋的场景,也算是街机时代特有的风景。


然而,格斗游戏多少唤起了男孩的荷尔蒙,街机厅里因为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的也不少见,我依稀记得,曾有一玩家因为对战失利而恼羞成怒,大打出手的,还把另一个人脑袋按在我们的街机台上,害的我们白白浪费两枚游戏币……因此,不乏家长因为孩子去了街机厅而提心吊胆,甚至让街机厅打上了“不良少年集聚地”的坏标签。

街机的盛行,让热血男孩有了新的乐趣,但也无意中让游戏背负了暴力的恶名。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把“游戏机”称作“学习机”了,就连当时的大洋彼岸,“游戏机”也一度被称做“娱乐中心”(NES),看来,对“游戏”的误解是世界性的。

红警系列

  1. 一瞥红警

95年前后,国内游戏机厅开始向网吧转型,一时间,学校旁边的小卖部转眼变成了神秘黑网吧。好奇的我也按耐不住好奇,放学时总爱往里面瞅一瞅,但好几次因为年龄太小被老板轰了出来。可我依然记得网吧里屏幕上的画面——左边有房子,有车辆,还有小人,但画面很粗糙;右边有很多格子,里面有着更精致写实的画面……直到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人介绍同款游戏,我才知道它叫《红色警戒》,还了解到了需要赚钱造兵才能征服对手。


但我更关心我怎么才能玩到这款游戏,好在我身边有个电脑达人的同学,他告诉了我更多与《红警》相关的玩法,还说他家有安装程序,这可把我乐坏了,但当我们兴致冲冲地来到我家电脑前时,才发现这台破电脑竟然连个光驱都没有,我那同学也是困惑,问我:“你没有光驱怎么安装程序啊?”,这又让我有了新点子——不还有软驱吗?但掐指一算,一光盘的游戏少说也要近百张软盘,可我哪来这么多软盘?

最后我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只能灰溜溜地拿出我的玩具兵和坦克,和那个同学玩起了沙盒游戏,美其名曰《立体红警》……

2.再谈红警

相比作弊码满天飞的《帝国》和《星际》,《红警》并没有设计实时聊天窗口,从而没法通过聊天器输入作弊码。因此,《红警》系列也是我玩得最老实,也是最精通的一款。特别是《红色警戒2》。

我第一次见识《红警2》是在游戏杂志上,当时还只是一些关于《红警》续作的消息,但由于“黑苏”之嫌,杂志便不再对该系列进行介绍,何时能玩到续作也一度成谜,好在当时还有一个能打听游戏消息的好地方——盗版光盘店。不久,我便买到了《红警2》的盗版光盘。

对比前作,《红警2》在图像、界面和玩法上都做到了全面进化,可能是受到《星际争霸》的影响,游戏多了不少组合玩法,如步兵能让步兵车变形,磁暴步兵能为线圈充电等等,这意味着兵种的功能也不再单一……但它最吸引我的,是它极具黑色幽默的设定,和夸张的台词。尽管它与同类作品在竞技性上略逊一筹,但它依然秉持了自己的特色,在经典RTS游戏中独占一席。

我也正是冲着《红警2》,第一次亲自踏入网吧,进行了我人生第一次电子对战。我记得我当时造了好几台巨炮和防空车,抵御了多次对手的威胁,但最后还是不敌对手“天启坦克”+“基洛夫飞艇”的组合进攻……战败后,我的对手还很礼貌地教育我:不要用对付AI的办法来对付人,同时要记住兵种间的配合。就这样,我在那个被学校妖魔化无数次的网吧里,第一次感受到了玩家间的归属感。

此后,《红警2》便成了我来网吧的必备项目。还有一次,我正参加一次接待任务,但外宾迟迟不来,等待之余,我便偷偷招呼了各年级的兄弟,找了一家最近的网吧,当场教他们如何玩《红警》……最后,虽然外宾没有等到,但我通过《红警》交了不少新朋友。


我工位上的“基洛夫飞艇”模型

可以说,在我所经历的游戏库里,《红警2》是我玩的最多,寿命最长的。由于配置低,再老的电脑都能运行,每次我出远门,都会在u盘里装一个副本,时不时玩上几把。而这一玩就玩到了本科毕业,此后,我的好室友们有的出国,有的工作,而我则前往另一所高校继续深造。

3.三顾红警

来到新学校,我发现新室友并不像老室友那么有活力,更不愿意聊游戏,总之新学校让我感觉气氛怪怪的。而就在开学之际,我突然得知《红警3》的测试版即将发布。虽说测试版只能玩玩沙盘,熟悉一下兵种,却一下子让我从严肃的气氛里解脱了出来。一时间,我满脑子都是《红警3》,甚至试图将游戏内容融入到课件里活跃下气氛,没想到竟然遭到全班师生的冷嘲热讽,当时我简直恨透这个学校了,一气之下,我退掉了寝室,选择了走读。

但什么都阻挡不了我对《红警3》的关注,年底,我一如既往的在游戏论坛上搜寻正式版的发布消息,没想到发布临近时,整个论坛热火朝天,毕竟这一等就是八年。直到发布那天,我在论坛里一直逛到半夜2点,好不容易等到新游戏链接,没想到打开竟然是Rick Astley的《Never Gonna Give You Up》,我也是那时得知了《诈骗神曲》的梗。好在不到一个礼拜,我便玩到了游戏,这次的《红警3》大幅强化了海战的要素,而华丽的水面特效也意味着更高的配置。而那台陪伴我4年多的电脑,也似乎改造到了头。好在当时我也算是装机自由了,换一套就当新学期新开始吧。

就这样,《红警3》成为了我研究生阶段的安慰剂,此外我很少和同学聊天,直到一次和本科生一起出游,晚上,我和几个本科生一起住,为解闷,我播放起了《红警3》的主题曲,没想到居然招来了学弟们的回应:“好熟悉的旋律,莫非学长也玩红色警戒?”原来在学弟们眼里,研究生都是死气沉沉的,我便回嘲讽地回答道:“你说的是他们,不是我!”接着,我们便开心地聊起了各种战术打法,就这样,我找到了新的游戏搭子。

此外,我在《红警3》的游戏论坛里也十分活跃,记得当时有网友提出了一套第四阵营的设定,可惜只有文字描述,看的我这个学设计的很手痒,便花了大半个月,按照他的文字设计了一套视觉设定,这一度让我成为了论坛的明星。同时,我还拿这套设定作为设计作业给交了,居然还得到了好评,前提是我没有透露它和游戏有关。


毕业上班后,我所在的部门也在我的引荐下,一个个都玩上了《红警3》。记得有一回公司网络瘫痪,由于我们是网站部门,没网就没法工作,我本打算在《红警3》里来一局人机对战打发时间,却无意中发现局域网竟然可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组队可以来一局《红警》啦!那是我上班以来最开心的一天。

04

I have a plan, a big plan

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时不时地回眸自己玩过的游戏,自认为自己是个游戏方面的专家了。直到一次,我偶然有机会向大学新生授课,记得那堂课上,有学生介绍了自己正在玩的游戏,见他介绍得太笼统时,我有些按耐不住,想炫耀一把自己的“专业见解”,但不知怎么的,突然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仿佛自己没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事后回想起来,一是我当时语言组织能力欠佳,而是缺乏专业素养,说白了玩游戏玩得不够认真,导致难以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尽管自己曾将对游戏的见解写入论文里,但比起专业的游戏研究领域,那还差得太远。

这次授课,也意外地成了我后来作游戏研究的契机。或许是儿时对“电子游戏禁令”的抵触,一心想为游戏证明“清白”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的完型心态在作祟,回想起来,我大学里的每一次期末作业,但凡能和游戏扯上关系,都会向游戏方面靠拢,如果就这么放弃,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就这样,我开始摸索着走进游戏研究领域的道路。

回想上世纪末,媒体还对电子游戏口诛笔伐,加上一系列公共事件的发酵,让电子游戏一度背上了“电子海洛因”的恶名……一晃15年后,“游戏一代”开始步入社会,公众对电子游戏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其中最火热的当属电竞领域。一时间,大大小小的互联网企业,体育赛事运营组织,甚至教育培训机构,都想挤入电竞领域分一杯羹。也正是这个风口,似乎让我有了发挥的机会。

正巧,我的导师有个做教培的朋友企图挤入电竞赛道。正愁没有人编写教材,便找到我导师的团队。而他的团队对游戏一窍不通,找了一大堆资料却无从下手,便找到了我。那可真是找对人了,最后我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他们两个月的工作量,导师的教材也顺利出版,并为我以编辑的名义署了名,并分到了一笔稿费。算是我在游戏领域赚到的第一桶金。这让我多少有点得意,只是我也马上被泼了冷水……

当时,机构时不时会邀请了嘉宾来说说诸如“电竞教育发展方向”之类的话题作为内部培训,而我作为教材编辑也有机会成了嘉宾。为此我卖力地准备了一个关于电子竞技发展脉络的历史向PPT,并花了半小时为学员们做了游戏史的科普,没想到最后竟被主办者称“太low”,还给了我区区十元的演讲费。这不明摆着打法人么,我很不甘心,于是我耐下性子把他们其余的课程都听了个遍。最后他们看我一直坐在下面,也不知是不是怕我砸场子,态度有所转变,至少没那么不敬了。

事后回想那次培训经历,其实他们的重点在于如何营销,说白了如何用以前的套路来赚钱,他们的对象并不一定是核心玩家,培训重点更不在于游戏本身,更不会在我那些专业领域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这不禁让我联想起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雅达利震荡”——当时很多不专业却想分一杯羹的企业,几乎毁灭了北美游戏市场。这也让我些许不安,担心历史再次重演。

电竞赛事的火热,使得一些高校里也出现了电竞相关专业。而我以前的导师正是相关专业的负责人。但在授课方面,他毫无头绪,于是找到了我。这让我暗中窃喜:曾经因为玩游戏而被老师责备的我,今天却要以老师的身份来教学生玩游戏。

从导师那得知,我将面对该校的第一批电竞专业的学生。可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单机游戏玩家,另一方面,经验让我并不看好纯电竞教学。于是我和导师商量着,可否不局限于电竞?导师也是干脆,不久便帮我搞定了课时,并赋予了一个很高大上的名字——游戏学导论。按他的意思,只要和游戏相关都行,只是需要我要为准备课件和教材。

接下来便进入了选题阶段,既然我玩过那么多游戏,不妨就整理一下游戏史,再从史料里总结一些古今游戏的发展方向……就这样,我花了半年时间,整出了教材的大部分框架,以及一套完成度8成的ppt课件。内容包含了从电子游戏诞生至今,几乎所有的主流游戏类型演变,这个体量连我自己都感到震惊。接下来就等开学了……

第一堂课,我早早的到了教学楼,将ppt投放在荧幕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猜想着那些将会是我的学员。不一会,一些稚嫩的面孔三三两两的走进了教室,见到荧幕上大大的“游戏学导论”,还纷纷拍照记录下这一刻。趁着同学们的新鲜劲,我在第一堂课和他们聊了聊电子游戏的社会地位,以及自己童年遭遇的游戏禁令等等经历,似乎引起了一些共鸣,这也让我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圈子里,最后我还为同学们演示了部分游戏片段,这一项目后来也成为了每堂课的常规动作。

此后,每堂课邻近结束时,我都会选一名同学参与我的游戏演示环节。印象最深的是介绍射击游戏时,我演示了《使命召唤6》中最具争议的关卡。这关简述了一个特工为打入恐怖组织内部而参与了一场机场的大屠杀,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还故弄玄虚,特地关了门窗,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拍照或录视频,课后也有不少同学坦言,对这个关卡印象最为深刻。

后来我的课开始小有名气,除了游戏演示会遭遇别班同学的围观,偶尔也会有别班的学生前来旁听……期末,我布置了两套期末试题,一是课后写一篇对喜欢的游戏作评论,二是考他们的临场反应——在最后一节课上,对每个同学问了不一样的问题让他们现场回答,这些问题都和游戏专业相关。出乎我意料的是,班里的几个女生都回答的相当好。要知道在我小时候,女玩家很是稀罕,而现在随着女性玩家的增多,也让我对游戏事业多了一份成就感。

后来我从其他老师处得知,上我课的学生多属于调皮捣蛋型的,或许是我教育有方,他们在我的课上都挺投入,而他们对我的评价是:“不止是老师,更像是朋友。”可惜后来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加上疫情的冲击,我的游戏课程不得不暂停。疫情过后,我对电竞热度消逝的预言也成了现实,尽管院系也试图再开,但出于成本考虑,他们找了个不专业的老师,这也是事后同学告诉我的,在他们的圈子里,我似乎成了一个传奇。

今天的内容来自每日书

在每日书,记录你的生活

6月每日书报名中

期待你的书写!

点击小程序报名




虚构 Fiction

  • (中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 (英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 大师工作坊

  • (中/英文,敬请期待,2025/07)

  • (英文,报名中,2025/05)

  • 类型小说

  • (英文,已完结,2025/04)

非虚构 Non-Fiction

  • (中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 (英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 (英文,进行中,2025/03)

剧本 ScriptWriting

  • (中/英,敬请期待,2025/09)

诗歌 Poetry

  • 里所诗歌工作坊(中文,敬请期待,2025/08)

  • (中文,2023)

每日书 Daily Writing Community

  • 5月 (中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 5月 (中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 共写班(中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 自由书写班(中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 Daily Writing(英文,每季度开展)

线下活动 In-Person Events

  • 写作聚会(北京/上海,不定期举行)

  • 在地写作

  • (2017,上海)

出版 Publishing

  • 出版作品

  • 文学经纪

  • 合作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微信读书……

  • 新书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