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之前,中美在日内瓦经贸会谈中达成阶段性成果,宣布对等削减部分关税,为持续数月的全球贸易战降温带来希望。然而,联合声明墨迹未干,美国就接连对欧盟发起关税威胁、对中国祭出新的制裁措施。这种“左手谈判、右手挥棒”的战术,暴露出特朗普政府以单边霸凌维系美国霸权的战略本质。在这场全球经贸格局重构的博弈中,中国与欧盟如何应对美国的“双面外交”,正成为观察国际秩序走向的关键窗口。
在记者会上,特朗普延续了一贯的“受害者叙事”,指责欧盟对美设置汽车贸易壁垒、压低药价损害美国利益,并威胁有能力迫使欧盟让步。这种论调与其对华关税战初期的策略如出一辙:先制造“不公平贸易”的道德危机,再以加征关税为筹码逼迫对手妥协。然而,美欧谈判的复杂性和欧盟的博弈决心,可能让特朗普难以复制中美模式。
首先,欧盟的反制能力远超预期。 欧盟已拟定1000亿欧元的报复性关税清单,覆盖97%的对美国商品。这种“以牙还牙”的强硬态度,与2018年中美贸易战初期中国的反制逻辑相似。但欧盟的优势在于,其内部市场整合度高,且与加拿大、墨西哥等美国传统盟友存在联动反制的可能。例如,欧盟贸易专员明确表示,若美国继续加码关税,欧盟将联合多国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发起诉讼,形成对美“法律围剿”。
其次,特朗普的“分而治之”策略在欧盟内部面临阻力。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坚持“有具体方案才见面”的原则,拒绝被特朗普的舆论攻势绑架。这与中美,中方通过强硬反制促成谈判情况不同。欧盟成员国虽在农产品补贴、数字税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维护单一市场主权、反击美国霸权的问题上立场趋同。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已联合法国制药企业,游说各国政府抵制美国“讹诈”。
最终结果或将走向“有限妥协”。特朗普可能选择在汽车关税、药品监管等部分领域与欧盟达成局部协议,换取欧洲在对华技术限制等问题上的配合。但这种“交易型”妥协难以根本解决结构性矛盾。正如欧洲央行研究报告所指,美国关税已导致欧洲消费者“用脚投票”抵制美货,这种市场反噬将长期削弱美欧互信。
在中美达成关税削减协议后48小时内,美国国会通过限制中美高校合作法案、实体制裁、芬太尼关税等问题上对华发难,这种“谈判桌上握手、谈判桌下踢脚”的行为,暴露出美国对华战略的深层矛盾:既需要中国市场缓解通胀压力,又企图遏制中国产业升级。
在具体领域反击“长臂管辖”, 针对芬太尼问题,中国外交部明确指出“责任在美国自身”,拒绝为美国社会危机背锅。这种“事实澄清+法律反制”的组合拳,可延伸至其他领域:例如对美国滥用“实体清单”的行为,可通过WTO争端机制起诉;对高校合作限制,可扩大与欧洲、拉美的科研联合项目,稀释美国技术霸权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美国向全世界开炮,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中国与巴西、哥伦比亚签署的农产品进口、基础设施合作协议,不仅对冲了美国大豆关税的影响,更通过人民币结算机制削弱美元体系。这种“南南合作”模式正在形成示范效应:印尼镍矿加工、中东新能源开发等项目中,中国技术标准与当地资源结合的“第三方案”,正在打破西方主导的全球分工。
特朗普政府对欧盟“边打边谈”、对中国“又拉又打”的战术,本质上是利用大国矛盾维系美国霸权。对此,中国需要从战略层面筑牢三道防线,防止美国制造“缓和中美、孤立欧洲”或“联欧制华”的博弈陷阱。
第一道防线,巩固中欧合作压舱石。尽管欧盟在南海等问题上对华存在杂音,但双方在维护多边主义、反对美国单边关税上利益高度一致。中国可借鉴中拉论坛的经验,主动对接欧洲“绿色新政”、数字主权等战略,在气候技术转让、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打造合作样板。
第二,激活“全球南方”统一战线。 拉美三国领导人集体访华,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对“美国优先”的集体觉醒。中国可通过金砖扩容等方式,将资源互补性转化为系统性合作。当更多国家像哥伦比亚那样加入“一带一路”、像巴西那样推动本币结算时,美国关税大棒将加速衰退。
第三道防线:以科技自立打破美国讹诈循环。美国制裁中国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延缓中国向产业链顶端攀升。对此,中国需要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一方面扩大基础研究投入,另一方面通过突破高端光刻机等“卡脖子”环节。打破美国的封锁哦。
从炮轰欧盟到制裁中国,美国在贸易领域的“双面外交”再次印证,一个衰退中的霸权越是疯狂挥舞关税大棒,就越暴露其战略焦虑。对中国而言,这场博弈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当中国凝聚南方国家、以科技自立打破技术霸权、以多边合作对冲单边主义时,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旧秩序终将被时代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