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关注山东考生姜昭鹏的故事。在奔赴职教高考考场的路上,他毫不犹豫地对突发心梗的同学实施急救,被施救的孩子目前已经转到普通病房。但这也导致他语文考试迟到缺考。按照考试管理规定,春季高考不允许补考。于是“善良该不该被辜负” 的争议开始冲上热搜,最后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宣布启用副题安排补考,结局很温暖。
看着手机里的新闻,想必有不少家长曾经陷入过纠结:当孩子面临 “乐于助人” 与 “自我利益” 的冲突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引导?想教孩子善良,但又怕他吃亏;教他自保吧,又怕养出冷漠的灵魂。这场 “救与不救” 的选择题,真的是让家长感到迷茫。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那么纠结。
因为善意不是亏本生意,而是孩子的人生储蓄!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参与利他行为的孩子,大脑中负责共情和社会认知的区域会发育得更活跃。就像我们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或许会站得有些疲惫,但收获的不仅是一声 “谢谢”,更是内心的满足感和对他人情绪的敏锐感知。这种共情力,将成为他们未来人际交往中最珍贵的 “社交货币”。
反观那些从小被灌输 “少管闲事” 的孩子,或许他暂时远离了麻烦,却也关上了通往他人世界的大门。他们在成长中会逐渐变得冷漠,失去了感受善意与温暖的能力,这看似是精明的自保,实则是对生命丰富性的透支。姜昭鹏救人时没有计算得失,本能反应恰恰证明:真正的善良,本就不该被利益衡量。
教孩子做智慧的善良者,而非盲目的牺牲者!
姜昭鹏的故事最动人的地方,不仅在于他的善意,更在于他的智慧。他用专业课学到的急救知识,为同学争取了黄金抢救时间;在确认同学安全后,第一时间向学校报备,尽可能减少缺考的影响。这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善良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引导孩子:
储备助人的底气:带孩子学习基础急救知识,学校里有时候也会安排相关课程,可以督促孩子认真观看学习。还可以带孩子多参加社区志愿服务,让善意有能力托底。就像教会孩子游泳,不是为了让他冒险救人,而是在关键时刻有保护他人的底气。
把握助人的边界:告诉孩子,帮助他人的前提是保障自身安全。遇到危险情况,优先拨打求助电话,或寻找成年人协助。比如看到有人落水,应大声呼救并报警,而不是贸然下水。
学会时间管理:和孩子一起制定 “紧急情况应对清单”,明确哪些事情需要优先处理,哪些可以寻求他人帮助。就像姜昭鹏,在救人后及时联系老师,这一细节体现的正是对自身责任的重视。
比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心中的光
在山东考生姜昭鹏救人相关报道下,我们会看到一些人留言,他们大都说若没有媒体关注,不会有官方的暖心补考,姜昭鹏的善意岂不是白费了?但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教会孩子计算善良的回报率。就像春天种下的种子,我们不能因为暂时看不到花开,就否定耕耘的意义。
当孩子主动给老人让座,在同学摔倒时伸手搀扶,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这些微小的善举,正在塑造他们的品格,滋养他们的心灵。而社会也在以它的方式,回应着这些纯粹的善意 —— 可能是一个微笑,一句感谢,也可能是像姜昭鹏一样,收获命运的温柔以待。
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精于算计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心怀善意的温暖少年。下一次,当孩子问你 “妈妈,我该去帮忙吗”,请坚定地告诉他:“去做吧,真正的善良,从不会让你输。” 因为这个世界,终会奖励那些带着智慧与勇气,温柔拥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