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连日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活动,乌当区紧锣密鼓地筹备巡游方阵表演。此次巡游活动作为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城市(贵阳)接力倒计时活动的重要环节,备受关注。乌当区巡游方阵将以茶文化为主题,融入花棍舞、簸箕画等非遗元素,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向市民、游客展示贵州茶文化和乌当文旅融合新风采,为巡游活动增添一抹亮丽色彩。

巡游方阵:“茶香”馥郁 韵味十足

乌当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宋移波介绍,此次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乌当区巡游方阵名称为“茶山寻味”,主要由80名苗族花棍舞非遗传承人和下坝镇九年制学校苗族小朋友,以及贵州师范学院30名采茶舞队员组成,旨在展示贵州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和乌当区的乡村旅居、非遗、康养疗愈等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风采。

“非常开心,能得到这次参加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的机会。”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大三学生谭礼香说,作为乌当区巡游方阵队员,这个月以来,他们每天晚上7点开始排练,希望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展示自己。贵州师范学院旅游文化学院大二学生陈航也说:“能参加这次巡游活动,向大家展示贵州的茶文化,感到非常自豪。”

“为参加这次巡游活动,我们提前了半个月左右设计、排练采茶舞。现在,舞蹈已基本完成,正在做最后的优化。”作为此次采茶舞领队,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大三学生代江玉告诉记者,活动当天,采茶舞将会和苗族花棍舞合并为“茶山寻味”巡游方阵,期待市民、游客到现场观看。

采茶舞脱胎于茶农劳作时的动作,还原了贵州各族群众上茶山采茶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采茶舞还融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簸箕画。

簸箕,用竹子编制而成,作为装盛、晾晒农作物之用。古时,布依族群众常用其来盛放糍粑——他们将糍粑捏成人、物、花等形状,放在簸箕里,再撒上颜料,然后取出糍粑,簸箕就留下了一些好看的图案,这就是最原始的簸箕画。

簸箕画,主要盛行于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其造型稚拙、生动,色彩鲜明、艳丽,取材于民族民间故事和民风民俗等,充满了乡村生活气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2018年,被列入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非遗展示:“东方Disco”花棍舞领衔亮相

走进乌当区下坝镇九年制学校,乌当区巡游方阵苗族花棍舞队员正手持花棍,随着动感的音乐灵动起舞,铃铛撞击花棍,不时传来阵阵声响,现场好不热闹。


“我是第二次参加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今年我们的花棍舞比去年跳得好,一定能更好的展示非遗花棍舞。”下坝镇九年制学校学生宋毓游说。

“这次参加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的乌当区巡游方阵花棍舞队员,大部分来自下坝镇九年制学校的学生。我们学校也是第二次受邀参加。能向大家展示乌当的民族文化,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我们非常兴奋。”正在紧张排练苗族花棍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棍舞代表性传承人王万玉说。

据了解,花棍舞,苗语称“夺蕊拥”,又称金钱棍,是苗族男女青年表演的一种集体舞蹈。下坝镇苗族花棍舞,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初年,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2007年,下坝镇苗族花棍舞被正式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棍舞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成介绍,半蹲、相互交叉、打肩、打腰……花棍舞的一系列动作刚柔并济、节奏欢快流畅,展现了苗族同胞的热情与奔放。因此,花棍舞也被誉为“东方disco”。

近年来,为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花棍舞,下坝镇九年制学校将花棍舞引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系统编写专业教材、组建兴趣小组、推行“花棍操”等措施,让非遗真正走进了校园,使花棍舞在校园中焕发新生。

记者 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