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部队,总会有主力以及偏师的区别,主力部队通常是承担主要战略任务,偏师则承担掩护或者牵制骚扰的作用。
一般而言,偏师的战斗力稍微差点,上级对于偏师的要求不高,并没有寄予厚望,偏师能够帮主力分摊一些任务,就已经不错了。
比如《亮剑》中李云龙的部队,独立团攻打平安县城,虽然李云龙说所有部队都是主攻没有助攻,但其实这一万多人还是分主力部队和偏师的,真正承担正门攻坚任务的还是李云龙的直系主力部队二营,因为李云龙也坐镇正门,二营长就在旁边,还拿来了意大利炮。
至于另外几个门,虽然名义上也是主攻,实际上应该是偏师之类的县大队、区小队在打,进展没有正门的主力那么快。
可见,主力和偏师的战斗力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我军有三支偏师,最后却逆袭成为主力部队。
一、朱德带领南昌起义的800偏师,最终发展成红28团
南昌起义失利以后,中央决定率领着大部队南下,但遭到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起义军伤亡惨重,南昌起义主力部队有全军覆没的风险。于是,中央决定让朱德和周士第所部一共3000人,作为偏师放置在三河坝担任阻击追兵的任务,而主力南下汕头建立根据地。
最后,三河坝狙击战异常惨烈,打到只剩下的800余人,但他们意志坚定,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其中井冈山28团的基底就是这800来人,这是红军最能打的一个团,这个团也成为我军若干主力陆军集团军的老根。
可以说,朱德的这800人偏师,原本是不被重视的,某种程度是作为一支掩护起义主力南下的偏师,但就是这支偏师成为了红军的绝对主力。而南下的主力,却因为损失过半,剩余部队人心涣散,纷纷离队。
二、红七军团作为偏师掩护红军主力南下,最后发展成华野一纵
长征,红军主力南下,粟裕所在的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让他们“去做个引子”,以便掩护中央红军南下。
可以说,红七军团就是偏师性质,到达闽东苏区,红七军团一部分人继续北去吸引敌人火力,历经艰难险阻,由粟裕率400余人的余部成功突围,成为红军挺进师,成为浙南游击战的核心力量;另外一部分伤病人员,大概500来人留在闽东,以红七军团留下的伤员冯品泰担任师长,叶飞担任政委,成立了闽东独立师,共有1500余人。
红七军团留下的伤员为闽东独立师的正规化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一步步将闽东独立师锻造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英雄部队,最后和粟裕的红军挺进师,发展成为华东野战军一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属于一等一的主力部队。
三、徐向前的6万偏师,最终发展成解放军主力第18兵团
解放战争期间,当时解放军主力部队,如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集中在其他战场,徐向前在山西指挥的部队多为地方武装升级而来,算是偏师。而且还只有6万人,装备极差,尤其缺乏重武器,缺少攻坚作战的经验,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地方性、散漫性和游击习气。
毛主席考虑到徐向前的实际困难,在发起晋中战役的时候,只要求徐帅的部队歼敌一至两个师即可。
可就是这一支偏师,最后消灭阎锡山10万大军,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听到徐向前汇报晋中战役情况时,忍不住赞叹:“你们还不到六万人,一个月消灭阎锡山十万,单是正规军就搞掉他八个整旅,你说一说,你们那个晋中战役是怎么打的?”
最后,徐向前的山西地方部队通过实战锤炼,从缺乏正规训练的偏师逐步发展为解放军主力兵团第18兵团。
纵观上述三个偏师发展成为主力的例子,除了朱老总、粟裕、徐帅三人过人的军事能力外,他们坚韧的革命意志也非常重要,即使作为偏师,也绝不以偏师自居,而是竭尽所能,在完成党给的任务的基础上,还能锦上添花,最终把自己打成了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