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9年2月,余云岫提出的“废止中医案”一经公布,整个中医界一片哗然。



余云岫

无数的中医以及学者纷纷站到街头,抗议国民政府这“昏庸”的议案,3月1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81名代表,组建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以此来“抱团”抵抗国民政府。

那段时间,在西方文化涌入的同时,一些旧的传统与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中医与西医的冲突也变得空前高涨。

最终,在无数人的强烈反抗下,国民党政府“灰溜溜”的收回了这一议案,而那些在“反中医”过程中大肆渲染的人群也瞬间偃旗息鼓,从那时起,3.17就被称为“国医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着各地陆续解放,整个社会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

而就在这全国上下百废待兴之际,那些“销声匿迹”了许多年的“计划”,再次被“有心人”提上了日程。



“萧条”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这个行业在一路的风雨飘摇中,依然屹立,但它的地位却似乎一直在饱受争议。

很多人只知道如今中医没落了,人们看病都只往西医的医院跑,鲜少去中医馆,甚至有时候还会在网上看到一些中国老牌医药公司被他国收购的消息,进而愤怒不已。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却是,如今中医看似没落,但纵观历史就会发现,它其实已然在通过另一种方式崛起。

无论是中药学、护理学,还是针灸按摩,在时代的变迁中可以说是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洗牌,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也有人说科学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才是。

相信每个人都记得“扁鹊医治蔡桓公”的故事,蔡桓公讳疾忌医,而扁鹊一手望闻问切可以说是将中医的神奇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扁鹊见蔡桓公

在历史上,无论是扁鹊、华佗、张仲景,还是李时珍等人物,他们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中医文化,然而,在明末清初之际,随着西医的进入,中医文化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尤其在西医的外科以及“速效”方面,可以说是一度被不少人所推崇。

1822年,清政府就曾经对“针灸”进行过废除,让针灸就此没落;而在十多年后,随着美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并建立教会医院后,西医对人们的影响也日益强烈。

在清政府的“带动”以及“默许”之下,不少人对中医文化甚至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而在这种怀疑下,教会医院也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急速扩张。

直到1879年,一位名叫俞樾的经学大师提出“废医论”,指明:医可废、药不可尽废,让当时本就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那一群人更是心思活泛了起来。



俞樾

说实话,当时中医的萧条说是偶然,其实也是必然,因为在西方文化疯狂涌入的时期,“中医”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们往深了看,就容易发现,这本质上与当时清政府的“不作为”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说白了就是,群众都是跟着政府的方向走的,清政府都直接撤销了针灸,同时还主动大量吸取西洋文化、摒弃华夏传统文化,那中医被“怀疑”也是情理之中了。

而且治病救人的角度,中医与西医一个治“本”,一个治“标”,本就不是同一个类型的,自然无法进行比较,而这时候“见效快”,同时还顶着“科学”名头的西医,自然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香饽饽。

随着清朝的灭亡,各地起义,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中医的名头更是跌入谷底,说到底,也可以说是必然事件。

为什么说是必然事件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其实每个人都清楚,在战乱年代,能活着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而中医的治疗时间又偏长,并且随着当时中医的一点点没落,能找到一个医生就算不错了,更别说这位医生的医术还要保证过关。

当然,虽然家国处于战火纷纷中,但也总有人能闲下来并以各种各样的原因来抨击中医。

其中在1912年的时候,北洋政府就制造了“教育部漏列中医案”的事件;在1929年余云岫又在国民党支持下,提出了废止中医。

如果说中医在清朝时期的变化是因为有着西医的冲击,那么在封建社会结束后,拿着“中医是伪科学、是封建迷信”的由头来进行打击,那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背后的目的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然而在战乱告一段落后,曾经那些抨击中医的声音再次席卷而来。



毛主席“罢免”卫生副部长

1950年,余云岫再次卷土重来。

全国卫生会议上,他再次提出废除中医的主张,此时的他,已经有七十多岁,纵观他的人生经历,简单来说就是早年办学堂,后来两次赴日本留学与到医院“实习”,之后又回国从事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第一次提出废止中医是在1927年,后来正式成文是在1929年。

到了1950年以后,他开始担任新中国的各项职务,尤其是在1951年,他担任的职务可以说是七十多年里,各种头衔最多的一年。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他开始与卫生部副部长贺诚以及王斌两人达成“废止中医”的统一想法,并发布了《中医师暂行条例》等方案。



贺诚

这里说一句,或许是余云岫对自己之前的两次明目张胆的废止议案后果深有体会。

所以这一次他没有直白的说“废除”两字,而是另辟蹊径,谋划了一番,直接在条例中声明,要想拿到中医师的资格考试,就必须要考三科西医的内容。

这消息一出,原本那些有着几十年从医经验的中医,全都被纷纷关门,而理由就是:没有行医资格。

这如果放到我们今天来说,可能不少人觉得去补习一下西医的理论与实操不就可以了吗?

但道理却不是这么理解的,在那个时候,各方各面都很缺乏,更何况余云岫的本来目的就是废止中医呢?

那段时期,全国的中药店可以说是一片萧条,直到1953年,毛主席发现了这件事,顿时大怒,直接撤销了两位副部长的职位,对于当时的“反中医”风气进行了一番狠狠的整治。

他认为,对西医过度崇拜,而对中医又过度否认,这是奴才时期、封建时期才会有的思想!



在1950年第一届卫生会议召开的时候,毛主席就曾题词,其中就直接指明了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工作人员,都要团结一致,只有团结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在毛主席看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要理智对待,中医中固然有一些唯心的思想,但也有实际的厉害之处;而西医虽是外来技术,但也的确给到群众很多帮助。

他认为,无论是什么,都要理智的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稀里糊涂的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扔掉,那样与“崇洋媚外”有什么区别?

为此,在1953年发现两个副部长的行为后,他便生气得不行,因为中医在中国不仅仅是一门医术,同时还是一项传统文化。

毛主席指出:“中医是在农业与手工业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这是一大笔遗产。”



在那之后,新中国的中医行业可以说是迎来了“井喷”高潮,毛主席不仅在城市里大力发展中医教育,在各地区建中医研究所的同时,也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来培养大量的中医药人才。

并且,针对那些偏远地区,为了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毛主席也大力鼓励“赤脚医生”的发展。

对于很多赤脚医生来说,小病基本都可以治疗,而且他们很多都是中医与西医都会一些,在四处行医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人们就医难的问题,同时还让不少的民间土方子得以很好的留存了下来。

从那时候开始,毛主席推行的“中西医结合”的思想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普及。

当然,毛主席之所以认可中医,并非只有着一套“理论”,而是有着对中医的多次亲身体验,才有了大力支持中医的举措。



毛主席与中医

过去在战争时期,很多有着“特效”的西药不管对哪个部队来说,其实都是属于热销且紧俏的,而对于在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医院,亦是如此。

那时候,西药在医院时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于是,毛主席便提到可以用“中西两法治疗”。

选择这个办法,一方面是考虑到中药较之西药成本要更低,同时很多中药以及民间土方子都可以就地取材,这样哪怕战士们在偏远的山区里打战,遇到小病小痛,也好方便医治。

另一方面也因为毛主席在当时患上过疟疾,也是四处寻找抗生素无果,最终在中医傅连暲的中草药中,顺利康复。

而到了延安时期,毛主席由于多年打战所带来的胃病、关节炎经常折腾得他夜里不得安眠,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医李鼎铭只用了几剂中药就将其治愈;就包括在长征时期,也是如此。



李鼎铭和林伯渠

如果说,毛主席早期在求学时期,对中医更多的是停留在历史文化上的了解的话;从军后的毛主席,更多对中医的感触就是来自于个人了。

毕竟说得再好,不如以身一试,方知真假。

同时,随着对中医的体会越来越深,在毛主席看来,中医并非只是单纯的一项治疗手段,它还是华夏几千年来,医疗文化的浓缩与传承。

1954年的时候,它就曾嘱咐刘少奇并让其传达:中医不仅关系到疾病救治,同时还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

那几年间,中医行业在毛主席的支持下,无疑是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见证了中医时代变迁的老中医们都对毛主席十分感激。



毛主席视察四川农村卫生医疗工作

1956年2月6日,全国政协在中南海设宴,来招待第二次全国委员会的出席人员,在会上,著名中医吴棹仙看到毛主席后,满脸激动之色。

随后拿出了自己倾注了多年心血才完成的著作《子午流注环周图》,送给了毛主席,以感谢他对中医事业的大力支持。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那就是当时其实吴棹仙的名字是叫“吴櫂仙”,因为两个名字都是同一个读音,而在报纸中报道这件事的时候,不小心给写成了吴棹仙,此后,吴棹仙就以这个名字来署名。

从这点也可以间接看出,在当时推行中医的过程中,毛主席的中医举措力度对中医的影响,是有多么的大。



如今,几十年过去,中医行业在发展的同时,西医也在发展,可以说是真正的做到中西结合,但不得不说,在时代的变迁中,中医文化较之从前仍旧是没落的。

而没落的背后,其实一方面是社会普遍的浮躁现象,导致愿意真正静下心学习的人在逐渐减少。

毕竟从中医的传承上来说,光靠课本是学不会中医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师傅”们在老去,“徒弟们”的人数增长却有些缓慢。

而另一方面来看,也与当下市场上中医的医术、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等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医市场的低迷是的确存在的,但在开头的时候,为什么又会说崛起呢?

其实,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在这几年各种疾病的肆虐后,相信不少的人也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治标”还是“治本”这个话题,讨论也逐渐多了起来。



结语:

在健康行业发展的今天,无论是营养师、健身房、瑜伽馆、针灸按摩理疗等等,其实也从另一个方面间接的证明了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身体的“治标”问题,这可以说是一个好的方向。

同时,要如何在纷乱的市场中寻到中医的“根”,以及如何更好的将中医等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结合当下社会情况来实地发展,就是需要我们去积极思考以及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956年第6号(总第32号)國务院关于撤銷賀誠同志衛生部副部長的职务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6,(06):129-130.

https://www.gov.cn/zwgk/2011-11/09/content_1988930.ht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