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5月20日罢免案投票仅剩最后6天,台岛岛内的政治风暴越发汹涌。
在紧张的大背景下,特朗普发声直指两岸未来。
赖清德当局立马做出反应,试图稳控局势,但岛民的情绪显然直接炸了锅,民调走势变得扑朔迷离。
作者-甜 编辑-*甜
5月20日选举投票的紧张情势,竟因远在大洋彼岸的这位美国前总统掀起了更大的涟漪,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中美关系及亚太地区局势时,话语飘忽却意义深远,“台岛问题并非不可解决,可能统一才是最终途径,”此话一出,瞬间让岛内外舆论炸裂。
特朗普素来以直截了当的风格闻名,这次表达虽然没有直接明言支持统一或者某一方,但“可能统一”四个字足够让人浮想联翩,这不仅是对两岸关系的一种“战略性解读”,更像是他对长期僵持局面的巨大隐喻,不论是精心选择的措辞,还是他惯用的暧昧话术。
都足以让岛内领导层如坐针毡,他的发言无疑成为选前台岛最敏感时期的“外部变量”,如果说特朗普的这句话给岛内情势投了一颗深水炸弹,那岛内民众的反应就是快速引燃的火药,两岸统一问题,可以说一直是台岛岛内争论最激烈的话题之一,“统独”两派态度泾渭分明。
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导火索,作为当前民进党的掌舵人,赖清德面临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特朗普这番言论传到台岛,不仅让反对派大做文章,更让岛内大量民众开始情绪失控,统一派愈发高调,独立派也开始不安,大量中间选民出现摇摆,因此,为了“灭火”并重新拉回主动权。
赖清德当局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赖清德选择了传统套路,坚决表达对台岛所谓“主权”的捍卫,并暗指特朗普对台岛内部复杂情况缺乏了解,试图强调台岛作为“民主灯塔”的特别价值,不少其支持者和民进党相关人士也迅速跟进,制造各种激烈的言论试图压制特朗普话语的影响。
但问题来了,岛内民众并非这么好糊弄,赖清德想以爱台的形象继续站稳脚跟,却忽视了一点,已有相当比例的群众不买账,他罢免案在投票的节骨眼上,竟然还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处理外围政治潮流,这背后,显然说明台当局对民意的把控能力已经出现明显裂痕。
特朗普的话一出,赖清德的表态紧随其后,两者一叠加,像是一根导火索,引爆了岛内多方民意的博弈,台岛民调再次成为焦点,民众态度出现大幅度动荡,让原本以为“罢免案会稳定收场”的人们懵了个彻底,统一派人士这时候抓住机会强势发声,声称特朗普“看透了台岛问题”。
认为赖清德的所谓“主权捍卫”不过是糊弄岛内人的老把戏,这类言论不仅强化了统一派的存在感,也让很多中间选民开始重新审视赖当局的执政能力,甚至还有人直接质疑民进党是不是在利用外部“反中”情绪为自己捞取政治筹码,与此同时,独立派的情绪反扑也是不容忽视的。
赖清德的支持者通过社交媒体不遗余力地怼特朗普,指责他是“介入台岛事务”,甚至还有人呼吁美国民主党或两岸“独立伙伴”站出来表态,这种对抗情绪不断上升,也让独立派支持者的民调浮动加剧,在这一乱局中,岛内一些中立的学者和媒体表达了担忧。
他们指出,不论是赖当局还是统一派、独立派,在操作这一问题时,都没有真正基于岛内整体民意的角度出发,双方激烈的互掐反而让很多民众更加惶恐,这样的局面会不会最终让台岛更加割裂?罢免案即将进入最后关键的倒数阶段。
特朗普的这番话可谓是给这场本已焦灼的战役持续“添堵”,赖清德的支持率似乎摇摆不定,甚至出现了减弱的迹象,而反对派的气势似乎被重新点燃,岛内不仅面临民调的剧烈震荡,更有不少民众担忧政治分裂继续扩散,无论是“统派”还是“独派”,都开始加紧行动。
希望用最后6天争取更多票面支持,试图掌控最终结果,而赖清德想要稳住局势,还需要依靠更多的盟友,而此刻,大洋彼岸特朗普的这番话却像风向标一样,持续影响着岛内政坛,台岛问题一直牵动人心,岛内局势越复杂,多方角力越显激烈,但归根结底。
这一场博弈从来不仅仅关乎谁上台或者谁下台,而是关乎台岛民众如何选择属意的未来,特朗普的一句模棱两可却深具战略意味的暗示,似乎成为了岛内政治命运的一次化学实验,他看准了问题的核心,却也点燃了复杂的情绪炸点,至于罢免案最终是否能顺利落下帷幕。
民调的变化是否能真正反映岛内民众的普遍态度,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充满了悬念,还有最后6天,台岛内这滩水看似已经起了大浪,暗中的漩涡却可能更深,这一场政治风暴究竟会把赖清德卷向何方,又会把岛内民众的未来推向何处,所有答案都藏在即将到来的投票结果里。
可以确定的是,这场罢免案已不仅仅是一场选举,而是一场关于民意的终极博弈!
参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