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优秀变成枷锁
一个高中生的学业焦虑与重生
深夜11点,我的私人电话响起,显示着一个陌生号码。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女士紧张的声音:"瑛子老师,您好,我是林老师推荐来的。我儿子出了点状况,我们真的很担心..."
声音里的焦虑让我立刻坐直了身体。电话那头的母亲告诉我,她16岁的儿子张明(化名)刚刚经历了一次情绪崩溃,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已经两个小时,不肯开门,不时传出撕卷子和砸东西的声音。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他拿到了期中考试的成绩单,数学只考了84分,不及格20分。他爸爸看了很生气,说了几句重话。没想到儿子突然就爆发了,把成绩单撕了,跑回房间把自己锁起来..."
我安抚了这位母亲的情绪,建议她先冷静处理,不要再施加压力,并约定了两天后的咨询时间。
01
第一次见面:一个压力下的"别人家的孩子"
周六上午,张明在父母陪同下准时来到我的咨询室。第一眼看到张明,我注意到这个身高约一米七五的男孩有着清瘦的身材,略显苍白的面孔上挂着黑眼圈,目光闪躲,坐立不安。
在与父母简短交谈后,我请他们在等候区休息,开始了与张明的单独会谈。
刚坐下,张明就低着头,声音几乎微不可闻:"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我没事的,就是最近睡得不太好。"
通过近两个小时的交谈,张明的故事逐渐清晰起来。他来自典型的高知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特级教师。从小学开始,张明就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奖项,担任班长,还参加学校管弦乐队。
"从记事起,我就知道我必须是最优秀的那个。我爸经常说,咱们家的孩子,不能只比别人好一点,要好很多。"张明轻声说道,"每次考试,即使我考了95分,第一个问题永远是:'为什么丢了5分?'"
02
问题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高中课业负担的加重,张明开始感到力不从心。高一时他还能凭借扎实的基础和高效的学习方法保持优异成绩,但进入高二后,学习内容难度陡增,竞争更加激烈。
"大概是从上学期期末开始的,我总是睡不着。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公式、定理和各种考点。越想睡,越清醒。"张明描述道,"白天上课时又特别困,注意力集中不了,就像...就像被困在一个无限循环里。"
最初的睡眠问题逐渐演变成更严重的焦虑状态。张明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易激动等症状。为了维持成绩,他只能花更多时间学习,进一步剥夺了睡眠和休息时间。
"最可怕的是考试时的状态,明明复习得很透彻,但一看到试卷就紧张得手心出汗,头脑一片空白。"张明的声音开始颤抖,"做完题后总感觉不对,但又找不出哪里错了,就反复检查,结果时间不够用..."
这次期中考试,数学只考了84分,对平时考试很少低于95分的张明来说,无异于灾难。父亲的失望和责备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03
初步评估:高成就者的完美主义陷阱
当我询问张明理想的未来时,他突然沉默了。良久,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说实话,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考不好,就不能上好大学;如果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如果没有好工作..."
这是典型的"非黑即白"思维模式,我在心理评估表上记下这一点。通过进一步的探询,我发现张明存在明显的完美主义倾向、过度的责任感、以及对失败的强烈恐惧。
"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轻声问道。
"一个不够努力、让父母失望的人。"张明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个答案让我心头一紧。显然,张明已经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学业成就上,一旦成绩下滑,就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崩塌。同时,他长期在高压教养环境中,缺乏情绪表达和自我关爱的能力。
04
问题概念化:认知扭曲与环境压力的双重作用
在张明的案例中,我看到了认知行为理论中典型的"应该陈述"和灾难化思维。他对自己设定了不切实际的完美标准("必须是最优秀的"),将暂时的成绩波动灾难化("考不好就毁了未来"),并通过自我贬低来强化负面信念。
同时,家庭系统理论视角下,高知家庭特有的教养模式也在强化这种压力。父母的高期望和条件性接纳(只有表现优秀才能获得认可)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场,限制了张明健康的情绪发展和自我认同。
在咨询结束前,我与张明一起制定了简单的应对策略:规律作息、减少熬夜、学习简单的呼吸放松技巧。同时,我建议下次咨询邀请父母一同参与,以促进家庭沟通。
送走张明后,我坐在空荡的咨询室里,思绪万千。这个被优秀标签定义的男孩,正经历着怎样的内心挣扎?高压下的他,能否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
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他的父母看到,在追求卓越的征程上,心理健康比分数更值得关注?
下一次咨询,我决定尝试一些新的干预技术,也许能够突破这个家庭长期形成的互动模式...
*本公众号的所有故事均为真实案例改编,人物信息为化名。
*本公众号的所有插图均为示意图或AI生成,和真实事件无关。
咨询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