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里提到“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所以,孩子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将会直接决定孩子以后到底会不会有出息。
当你发现你的孩子不如其他孩子的时候,不要只想着去埋怨孩子“不努力”,而要看你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多半来自这3种家庭,你在其中吗?
①内耗严重的家庭
如果一个家庭里面,有一名不断引发家庭内耗的成员,那么对孩子的成长简直是毁灭性的。
制造内耗的家长,往往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
比如有的妈妈在吃饭的时候,会不停地说“怎么不吃菜”、“吃不吃这个”、“你怎么吃这么慢”等等,一顿饭下来,似乎孩子自身是完全不会吃饭似的。
虽说妈妈的本意可能是担心孩子吃不好,习惯性地“照顾”孩子,但实际上却会让孩子的精神逐渐走向崩溃边缘。
因为在孩子看来,妈妈的话全是责备,全是对自己的不满。
怎么判断自己的家庭是不是高度内耗的家庭呢?
很简单,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不喜欢和你待在一起,一放学就回自己的房间。
甚至还关上门,那么大概率你已经让孩子产生精神负担了。
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审视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有这种“爱唠叨”的习惯,是不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喜欢对孩子说些“有的没的”,是不是总是会不考虑孩子的想法、习惯等等。
如果发现自己全部“中招”,那么我们就需要改变了:
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由“输出”角色变为“倾听”角色。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管住自己的嘴,多听孩子的建议和意见,与孩子谈论一些孩子感兴趣、能接受的事情。
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内耗,还能够促进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成长中所存在的问题。
②矛盾不断的家庭
一个没有和谐氛围的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
在充满矛盾的家庭中,孩子回家之后,面对的并不是热腾腾的饭菜,而是父母不断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将会在这种环境中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并且精神极度紧张、恐慌和无助。
这种精神冲击将会刺激到孩子的大脑杏仁核,孩子就会变得敏感而脆弱,甚至严重的会因此而产生精神方面的异常。
为什么有些家庭充满和谐,但有些家庭却吵闹不断?
其实原因很简单,大部分都是由于“三观不合”而引起的。
当然,极少数案例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的,但这些原因我们一般很难主导与改变。
怎么缓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三观不合”是很容易引起争吵的,但想要避免争吵,其实也不是很难。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三观不合”,说通俗点,就是自己喜欢的事物,对方不喜欢,并且阻止你喜欢。
比如你喜欢大海,对方不仅表示不喜欢,还不断地贬低大海,甚至是非理性地污蔑大海。
比如你喜欢看书,对方却说你是“装洋蒜”等等。
想要三观“合”,并不是强行让你喜欢对方喜欢的事物,而是只要做到“不诋毁”便行了。
比如对方喜欢看书,你不喜欢看书,那么你自己不看就好了。对方喜欢游泳,你喜欢跑步,那么他游泳你跑步就行了。
也就是说,我虽不认同你的爱好,但我也不阻止你有自己的爱好。
三观“合”,其实就是这么的简单。
③过度保护的家庭
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了解,过度保护孩子,也就是溺爱孩子。
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不容小觑,像生活中那些 “熊孩子”、“妈宝男”等没有出息的典型,都是出自溺爱的家庭,甚至这些没出息的人也是溺爱家庭中的“专属”。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长篇小说《红手指》里,就刻画了因父母过分放任,致使孩子走向犯罪道路的家庭悲剧,发人深省。
如何做才能不溺爱孩子?
溺爱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心理,想要改变这个习惯,说不难是假的。
不过,如果家长诚心要改,可以试试书面给自己设定“放手计划”,即将自己应该放手的事情写在纸上。
比如孩子力所能及地穿衣、整理书包等日常小事,或是做简单家务、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等稍复杂之事。
书面记录能时刻警示自己,克制过度保护的冲动,被动地让自己对孩子放手。
当家长逐渐减少对孩子生活、决策的过度干涉,孩子便有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本领,将会大大降低孩子没出息的几率。
结语
孩子没出息,家长责无旁贷,想要孩子长大有出息,就一定要给孩子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那么,你觉得哪些原生家庭也容易培养出没出息的孩子呢?
(本文图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