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留学这个事,不是谁都适合的,那些规划过的还好说。有些人就是头脑一热,就突然想去了,一点试错成本也没有的就留学去了,有点欠考虑。留学后也会很后悔。
今天我们聊下,最不适合去留学的两类人!
No.1 辞职高薪去留学,想换个活法,然后脱产后更焦虑了!
求职就是个牢笼,在里面的想出来,在外面的想进去。最近几年,国内有好多人是已经有了比较体面,且年薪不错的工作的。或家里安排的,或自己提前进去占了位置。但工作下来发现没啥意义,觉得想折腾下自己。
于是想通过留学渠道,先留个学,提升下自己的学历上限,再顺便开开眼界,换下心情。
这类人群真的不是很适合留学,比较劝退。原因有以下:
其一是现在就业环境真没你想的那么好,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你出来后坑位可能就没了,留学回来再就业,可能薪资还不如从前,这的确是有的,我都有好几个学生这样了,甚至有一个毕业回国在家里找了半年还在找的学生了。你之前的工作经历可能用不上。还有些是本身家里关系弄进去的,体制里面很舒服但同时也闲出个鸟来,总有些人待久了觉得哪哪都不得劲。但你留学后,还想进去,却是回不去了。
好多学生就是一冲动,工作几年去留个学,反而把自己搞被动了。留学不但没有给他们加成,反而花销不少,职业道路反而更不清晰了,是真没必要。
其二是你年龄大了,工作久了,不是你学生那个时间段了,你学习起来其实比较费劲。大龄留学生的痛苦在于心力跟不上了。学业会更加困难点,你甚至面临毕业困难的局面。这个是真有的。
其三是,有些学生不能全部脱产留学的,留学之前想法都好的,想一边留学,一边维持一点副业,结果两个都没干好。都失衡。还有些是彻底脱产的,然后会有经济压力,毕竟后出去的家庭条件都相对没那么好,也不好意思工作多年还向家里张口,但凡条件好一开始可能就去留学了。
整体来说,工作多年再出去刷个学历的这种,是劝退的,留学不适合。当然,如果你是有其他规划的,比如你对象外派过去的,或者你有明确下家的,你需要跟着过去过渡下,这种是合适的。已入社会,就不要草率做决定了。
No.2 对留学预期过高,太受罪了,一点波动都接受不了!
如果说最不适合去留学的家庭其实就是这种对留学预期过高的这种了。这种家庭和孩子容错率太低了,很容易破防。
这类学生对留学的期待值太高了,他们觉得留学能给他们带来很多溢价的东西。比如高薪且体面的工作,或者文凭本身的溢价,留学生的身份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加成。同时他们也幻想着开阔眼界之余,是否能顺便破个圈层。
想法很多,期待值拉满,甚至对学校也会吹毛求疵,这类学生对名校往往都有很深的执念。但名校又不是都可以申到的,毕竟位置有限。但他们不管这些的,他们搜索信息的途径是有限的,而且是有信息差的。他们会固执的觉得,如果申不到名校,就不去了。毕竟留学的费用不低,他们拿出来的费用可能是家里占比比较重的现金流了。
说实话,期待感越大,留学后的失望就会越大。倒不是说留学无用,而是你本身认知错误。这个东西就像你找对象,要找一个对你好的人一样。没人能平白无故对你好,当你开局就要别人释放更多善意给你的时候,你已经处于价值不对等的状态中了。其实你已经输了,不会幸福的,你会有落差,你还会有算计。越算计,越有落差就越不平衡。
留学整体来说适合那些平常心的,家里条件宽裕,完全供得起,自己出来就是真看看,能好学校就好学校,能坚持专业就坚持专业。只是去留学,至于就业,那其实又是另外一件事,不会混合放一起作为绑定项,最多只是加分项而已。这种心态沉稳的,不追求回报率的留学,往往能收获更好结局,甚至留那边拿到工签,体验感拉满,因为这种学生生活感或比较强,什么都想去试试,不焦虑,不会乱做决定。松弛感有了,很多决策和决定就正确了。
总了个结:所以啊,很多时候,垫着脚尖才能够得到的留学其实是不建议的,最起码英国或澳洲这种不建议,你可以去那种免学费的,比如欧陆这种。或者整体费用偏低的,比如马来这种去看看。预算少点,支出少点,你反而能容错率高点。
还有就是认知层面的是,留学这个东西本质上是去提升你上限的,这个上限可能是在你的圈子上,也可能是在你的婚姻上,还可能是给你换另外一个服务器的机会上,都有可能。但上线这种东西,不是每个留学生都摸的到的。有些最终只能触到脚底板,然后对留学充满怨念,觉得自己读了个假书,实则还是你自己问题。你所求过多,付出又太少,价值交换都不对等,哪来的正向交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