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籍华裔演员李凯馨因一段录音彻底陷入舆论漩涡。这段由前助理曝光的音频中,疑似李凯馨的声音直言 “来中国就是为了赚钱”,甚至夹杂对中国人的辱骂性词汇。尽管她本人及工作室连发声明否认,称录音 “纯属造假”,但网友并不买账,事件持续发酵,最终演变成一场波及娱乐圈的信任危机。
一、录音曝光:“捞金” 言论刺痛民族情感
5 月 10 日,自称李凯馨前助理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公开了一段长达 6 分钟的录音。录音中,说话者以新加坡口音称 “中国人傻钱多,来这里拍戏就是为了捞金”,甚至用侮辱性词汇攻击中国观众。这与李凯馨此前塑造的 “热爱中国文化” 形象形成强烈反差,瞬间点燃舆论怒火。
事件爆发后,李凯馨团队紧急回应,强调她 “出生在中国,近半人生在中国度过”,并承诺 “依法追究造谣者责任”。然而,这份声明缺乏实质性证据支撑,网友质疑:“为何不直接申请声纹鉴定?”“工作室为何不第一时间报警?”
更讽刺的是,李凯馨早年曾因外网使用 “Lunar New Year” 替代 “Chinese New Year” 引发争议,此次录音事件彻底坐实了她 “双面人” 的嫌疑。有网友翻出她过往采访,发现其多次强调 “中国市场重要性”,如今却被曝私下贬低中国观众,这种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的行径,彻底激怒了公众。
二、连锁反应:影视项目 “去李凯馨化”
舆论风暴迅速波及李凯馨的事业版图。她参演的古装剧《赴山海》紧急启动 “去李凯馨化” 程序:宣传海报删除其名字,预告片大量删减其镜头,甚至连《人民日报》官博此前发布的该剧宣传内容也被重新编辑。这部由成毅、古力娜扎领衔的大剧,原计划近期上线,如今因李凯馨事件陷入延播危机。
业内人士分析,若录音属实,剧组将面临两难选择:重拍需承担巨额成本,延播则损害其他主创利益。更有网友为成毅鸣不平:“哥哥好不容易熬出头,却被‘猪队友’拖累!”
除了影视项目,李凯馨的商业价值也直线下滑。多家合作品牌紧急撤换代言物料,其抖音粉丝量从百万暴跌至 98.6 万,单日掉粉超 8000 人。这种 “用脚投票” 的方式,直观反映了公众对失德艺人的零容忍态度。
三、网友智斗:不带脏字的 “诛心式” 批判
最令人咋舌的是网友的创意吐槽。在李凯馨住院视频下,评论区整齐刷起 “太可惜了”,表面慰问实则暗讽其 “塌房”;有人提议 “上街偶遇要准备一篮子鸡蛋”,更有人调侃 “鸡蛋浪费,三桶大粪更合适”。更绝的是用符号替代脏话 ——“SXBK”“NMSL” 等缩写,既规避平台审核,又精准传达愤怒。
这种 “不带脏字却刀刀见血” 的批判,折射出公众对艺人失德行为的深度失望。正如《北京日报》评论所言:“吃中国饭砸中国锅,这种行径绝不容忍!”
四、前车之鉴:李美越事件的警示意义
此次风波并非孤例。此前网红李美越因翻译时曲解原意、贬低中国粉丝,被央视打码处理,粉丝掉粉超 30 万。两起事件惊人相似:均是外籍华裔艺人,均在中国市场捞金,均因不当言论翻车。
公众的愤怒不仅在于被欺骗,更在于价值观的扭曲。当艺人将中国市场视为 “提款机” 而非真诚交流的舞台,当 “两面人” 行径成为行业潜规则,整个娱乐圈的公信力都将遭受重创。
五、结语: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
李凯馨事件撕开了娱乐圈的遮羞布:在全球化语境下,艺人的言行早已超越个人范畴,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国市场始终向尊重中国文化的创作者敞开,但对 “吃饭砸锅” 者,公众永远有说 “不” 的权利。
从 “德艺双馨” 到 “德不配位”,李凯馨的教训警示所有从业者:流量红利终会消散,唯有真诚与尊重,才是长久立足的根本。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缺演员,但缺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艺术家。”
这场风波尚未平息,但有一点已十分清晰:在民族尊严面前,任何侥幸心理都将付出惨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