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美同意暂时“停火”90天,但在稀土领域的暗战仍在继续。中国对稀土实施的出口管制措施,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接切断了全球新能源与军工产业的生命线。美国军工受伤不假,但印度也在这场博弈中意外暴露了致命软肋,竟然主动找上门,希望中方放其一马。
据印媒透露,印度驻中国大使馆表示,已收到有关锗出口限制问题的交涉,并通过书面交涉和会谈的方式向中方提出此事。
锗是一种用于制造半导体、光纤电缆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关键矿物。而全球锗年产量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中国,但中国限制出口给印度带来了巨大难题,尤其是给刚起步的印度电动汽车行业,带来致命一击。
印度今年电动车销量冲到190万台,表面风光无限,但背后藏着致命弱点——每卖10辆车就有7辆用的是中国零件。从电池里的钴酸锂到电机里的钕铁硼磁铁,印度工厂连螺丝钉都得从浙江、广东进货。
当中国收紧“稀土阀门”,印度车企的流水线就像突然断电的机器,连喊停的机会都没有。这也揭开了印度工业化的遮羞布,他们引以为傲的“印度制造”,不过是把中国零件组装成整车的“拼图游戏”。
客观来说,印度走到这一步确实是咎由自取。当中美关税大战之际,莫迪政府自以为印度迎来百年难遇的机会,既可以趁机联合美国打压中国,还能实现“印度制造业”崛起,替代中国。可惜,印度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中国。
就在印巴空战当天,中国对原产于印度的进口氯氰菊酯实施反倾销措施,期限5年。紧接着印巴停火第二天,民政部公布第五批增补藏南地区公开使用地名,宣誓对藏南地区的主权。再之后就是中美瑞士谈判“停火休战”。也就是说,中国在同美国的较量中,顺便打了印度一巴掌,这叫搂草打兔子。
面对印度求援,中国早已把态度摆上桌面——核心利益寸步不让,但留有灵活空间。就在中美谈判之际,中国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开展多部门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
当然,中方手段向来宽严并进。据业内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已向至少四家稀土磁体生产商颁发了出口许可证。不过据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称,目前发放的许可证仅涵盖欧洲和越南的客户,美国仍然被排除在外。这种“分而治之”的手法,既避免树敌过多,又为后续谈判留足筹码。
而印度的惨痛经历,给所有各国提了个醒。
其一,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掌握从矿山到成品的全链条。就像中国用20年打造出稀土“开采-提炼-应用”的完整体系,而印度却连电子垃圾回收都做不好,每年6200万吨废品中,只有5%的稀有金属被回收。
其二,在中美之间“端水”的代价远超想象。印度想左右逢源借力打力,结果两头受气。反观越南,这个曾被美国寄予厚望的“替代基地”,在特朗普身上吃了亏后,果断转向中国,中国至越南河内国际道路运输线路已正式开通。这种务实选择,与印度“既要又要”的投机形成鲜明对比。
当中美的谈判代表在瑞士握手时,印度工厂的机器仍处于停工状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现代大国博弈早已超越枪炮对决,而是资源控制、技术标准和产业链话语权的多维绞杀。
中国的应对之道,恰如武侠小说中的太极高手——你见他在关税战场见招拆招,在稀土领域四两拨千斤,在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而印度此刻的困境,恰似那些年嘲笑中国“只会造袜子”的国家,如今却连造袜子的原料都要看人脸色。
印度当下的困境,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全球产业链的残酷真相:没有从矿山到成品的完整掌控,所谓“制造强国”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当各国还在为明天的生产原料发愁时,中国已握着稀土这张王牌,在新能源革命的牌桌上从容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