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界网报道 5月13日下午,著名画家、中国美协会员、安徽美协原常务副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原主席团成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林存安走进文化视界,接受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频道的专访。
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董事长梁洪文首先邀请林存安主席一行至办公室品茗畅谈,林存安主席谈到自己的老家在山东临沂,自己画画这么久竟从没为自己的家乡作画,因此很想来山东办一场画展,绘出自己心中的沂蒙山水。
随后众人移步至中华艺术空间及两网编辑部,梁洪文董事长一一介绍了摆放在空间内的名家画作,期间众人对日本画家山本一郎的画作连连称赞。
欣赏完中华艺术空间的藏画后,林存安一行人移步到画室,为中华艺术空间即兴创作了一幅梅花题材的画作《陈毅诗意》,另铺素笺写就“桐吟雨”三字,浓厚的艺术氛围在这一刻被推向高潮。
创作现场
书法筑基,山水画的筋骨与呼吸
幼年临习楷书、行书数十载的经历,构成了林存安艺术生命的底色,他将漆书的刚健中正与魏碑的朴拙雄浑融入行书,形成了独特的“林氏行书”——枯笔如逆水行舟,湿墨似烟云漫卷。而这种书法根基也成为了他山水画创作的原始基因。“书法是山水画的筋骨”,林存安坦言,“行笔的提按转折、墨色的浓淡枯润,皆需从书法中悟得。”他以行书笔意勾勒山形,以漆书力道皴擦岩壁,将书法中的节奏感转化为山水的呼吸韵律。这种“以书入画”的功底,让他的作品既有铁画银钩的骨力,又含宕逸空灵的韵致。
《桐吟雨》林存安66×50cm
梅花志语,铁骨冰魂的文人自况
“技法传统,意境自我”的梅花,是林存安艺术人格的显影剂。在《梅花阅世无知己》中,他以吴昌硕诗句题跋,将传统梅花的孤高气节转化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入世担当。正如林存安主席所说:“梅花是文人精神的试金石,既要见铁骨,亦需透温厚。”他以梅为镜,映照出中国文人画“以形写神”的永恒命题——在传统程式与当下语境的碰撞中,寻找精神的共振。
《梅花阅世无知己》林存安 34X34cm
新徽派使命,笔墨传薪火,青年当守正
面对青年画家“传统如何当代化”的困惑,林存安开出的药方是“先做徽文化解经人”,呼吁青年画家要静下心来,创新的前提是守正,文化传承需要守正创新。他建议从戴震的朴学精神里领悟实证功夫,在桐城派“义法”中参透结构章法,更要从渐江《晓江风便图》的孤寂里读懂文人风骨。在近年策划的“新安八家文献展”中,他特意将程邃的焦墨山水与赖少其的抽象构成并置,来揭示传统基因的裂变可能。
《山峦》林存安 152.5x84cm
“守住毛笔,便是守住中国画的命门”,林存安痛心于当下数字绘画对笔法的消解。他鼓励青年画家效仿梅清“我自用我法”,这位徽派守夜人最后的忠告振聋发聩:“市场如黄山云雾,可赏不可逐。当年渐江栖身佛门画寒山,黄宾虹蛰居北平积墨黑,皆因守得住寂寞,方成得了气候。”在他心中,青年画家的笔墨不仅是艺术语言,更是文明火种的传递。
在沉静中探寻突破,做烟霞深处的摆渡人
画梅贵见其格,陈毅元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的咏梅诗,正是文人风骨的当代回响。这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创作,既是对黄宾虹“浑厚华滋”的致敬,亦是对徽派文脉“守正出新”的生动诠释。“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坐标系。”正如其挚友刘继潮所言:“在存安的作品前,我们已无需争论新徽派是否存在——那烟霞深处的回响,便是最好的答案。”
《陈毅诗意》林存安 100x50cm
采访尾声,墨香犹在。众人合影留念,将这宝贵的瞬间定格成永恒。这场跨越江淮与黄河的笔墨交响,终将在“守正出新”的徽韵密码中,续写出中华美学的永恒篇章。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寿鹏瑶
摄像/徐智勇 摄影/魏宁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