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书体之中,最具艺术气息的,就是唐代狂草,虽然初唐“尚法”,用笔拘谨,一丝不苟,但是盛唐时期,经济繁盛,文艺创作的氛围轻松,众人不再拘谨,大胆创新,刮起一阵“烂漫之风”。


把“烂漫”玩到极致的,除了“诗仙”李白,其次是张旭、怀素的狂草,后世普遍认为,张旭最是“颠狂”,醉酒后运笔,极为奔放自如、潇洒多变。

然而,贯休《观怀素草书歌》曾说:“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谭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颠狂却恐是神仙,有神助兮神莫及”


怀素草书“如有神助”,不仅笔法更加完善,劲力刚健,意韵也十分高级,内含禅宗的虚和境界,超凡脱俗,回归真我,笔笔源自本心,与天地融合,这才是真正“颠狂”的开始。


支持怀素的,除了贯休,何绍基也认为:“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前张后黄,皆当让素师独步”,实际上,他不旦胜过张旭,49岁写出一幅“旷世神作”,笔笔炫技,堪为“惊天地,泣鬼神”。


在这幅字面前,“书圣”王羲之也不值一提,此作就是《风流帖》,内容是《二十四史》里面,《晋书》中的《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全篇共计338字,怀素采用大草抄写,单字约为5厘米。


起笔如老僧入定般,沉稳从容,中段突然疾速游走,好似“惊蛇入草”,尽显率意,至于收尾处,则是回归“屋漏痕”的凝练迟涩,这种蕴含节奏的鲜明变化,赋予作品动势和生命力,使其不再是一堆单调的线条。


而且怀素此作,融合诸家技巧,开头使用“一笔书”,轻缓的线条,融合王羲之的内擫笔法,舒展、飞动的字迹,则换为外拓,张旭的纵逸、烂漫理念,也是暗含其中,格调丰富,着实令人回味无穷。


这幅《风流帖》一直秘藏,极少有人见过,直到近期出土,逐渐公开露面,因笔法精妙,气韵生动,惊艳一众的学书者,而且此卷保存的精善、完好,线条清晰,笔划生动、润丽。


每个细节,所采用的精微处理,也能明细可察,利于我们掌握最完整、最标准的笔法,感受狂草的潇洒、诡谲之态,了解何为真正的艺术,不被“鬼画符”误导,同时激活思维,利于日后个人创作。


而今,我们对怀素《风流帖》,进行1:1超高清复刻,推出便携经折装,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非常适合临摹与欣赏,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市面独此一家,若您喜欢可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